第二讲 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
  
第二讲 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 
近体诗 
  要学填词,首先要学作所谓近体诗。因为这两者的形式之美,都是利用平仄两类长短不同的字调,两两相间地联缀起来,构成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相使用的高低抑扬的和谐音节,都得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不过长短句词曲比较更为错综复杂,变化特多而已。 
 
  近体诗的格式,主要为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两种。古有“两句一联,四句一绝”之说。而这两句之中,起承转合,构成一个整体,和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曲调是恰相符合的。律诗例为八句,首尾单行,中间两个对偶,也和另一种流行曲调同其结构。所以这近体诗的组织形式,虽然貌似简单,而在音韵上的调整安排,是和音乐紧密结合,经过无数作者的苦心实践,才逐渐臻于完美,不是偶然的。 
 
  兹将近体诗的几种定格列举如下: 
 
(一)五言绝句 
  (1)平起顺黏格: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皇甫冉《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2)仄起顺黏格: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平起偏格: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4)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二)七言绝句 
  (1)平起顺黏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仄起顺黏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3)平起偏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白居易《对酒》: 
 
百岁无多时壮健,一春能几日晴明。 
相逢切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在上述八个例子中,五言每句的第一字、七言每句的第一第三两字,一般是可以自由变化的。但变动过多就得上下相救,如上句既改为“平仄仄平”,下句最好得变成“仄平平仄”子类。五言句的第三第四两字、七言句的第五第六两字,也可以平仄互换,如原改用“平仄仄”,也可以改成“仄平仄”,这也是另一种救法。至于词的格式,随着各个曲调所表现的感情起伏而相与起伏变化,就更错综复杂了。 
 
  一般所谓律诗,也只能把绝句的平仄安排重复一次。但中间四句必须运用对偶,使胸腹饱满,符合奇偶相生的法则。这对偶的构成,在词义上要虚实相当,铢两悉称,在字调上却要平仄相反,刚柔相济。兹更举例如下: 
 
(一)五言律诗 
  (1)平起偏格: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平起正格: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情觉汝贤。 
 
 
  (4)仄起正格: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二)七言律诗 
  (1)平起偏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2)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平起正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杜甫《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4)仄起正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李商隐《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上面所列举的格式,都是遵循沈约“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基本法则而调整建立起来的。它的平仄安排,虽然有些可以自由出入,但得衡量整体的音节关系,务必使它既利于喉吻,又能与所表达的感情起伏恰相适应,才算合乎规矩,达到谐协美听的程度。 
 
  我们如能掌握近体诗关于声韵安排的基本法则,并且予以实际锻炼,就会明白怎样运用汉语的不同字调来填写各种不同曲调的歌词,使之和谐悦耳,适合配曲者和歌唱者的要求,进而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 
 
曲子词之短调小令 
  打破近体诗、绝诗的整齐形式,演化成为句读参差、声韵复杂的曲子词,最初还只是就原有句式酌加增减,期与杂曲小令的节拍相应,有如第一讲所曾提到的刘禹锡《忆江南》和《潇湘神》等。此外,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见《尊前集》 
俨然一首七绝,不过破第三句的七言为三言两句,并增一韵而已。又如韩偓的《浣溪沙》: 
 
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枕寒衾冷异香焦。 
深院下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残醉却无聊。 
——见《尊前集》 
又是一首七律,减去一联,或两首七绝,各减一句;平仄声韵都和近体诗、绝没有多大区别。至于北宋词家们一般经常使用的《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东坡乐府》 
这又是一首七律,不过破第五句的七言为三言偶句,并增一韵而已。又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东坡乐府》 
  俨然两首完整的失黏格七绝,不过上半阕增一个两言短韵句,下半阕增两个两言短韵句而已。 
 
  至于《浪淘沙》一曲,唐人原多沿用七绝形式,加虚声以应节拍,例如刘禹锡所作: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引,尽是沙中浪底来。 
——《刘宾客文集》 
  后来演化成为长短句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将阑。 
罗衾不暖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归去也,天上人间! 
——《李后主词》 
在四个七言句子之外,增加了四言四句、五言两句,就变得复杂多了。但在每句的平仄安排,仍然和绝句没什么差别,不过上下阕前三句都是句句协韵,表示情感的迫促,至第四句才用仄收,隔句一协,略转和婉,和七绝情调有所不同而已。 
 
  再如《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传为李白作,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这是混合五、七言绝句形式而加以错综变化,组织成功的。前后阕都用两句换韵,平仄互转;开首两个七言句的平仄安排又违反近体诗的惯例,是适宜于表现迫促情绪的。 
 
  又如《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东坡乐府》 
这也是参用五、七言近体诗的句式组成的,而两句一联中的平仄安排全部违反近体诗的惯例,并且韵部都得用上、去声,所以和婉之中,微带拗怒,适宜表达高峭郁勃的特殊情调,和《菩萨蛮》显示的声情又有差别。 
 
  上面约略举了几个例子,以说明近体诗和曲子词在句式和声韵上的演化关系。这只是就短调小令来讲,至于慢曲长调,那它的变化就更加错综复杂得多了。 
 
曲子词之慢曲长调 
  谈到慢曲长调,有的原始单独存在的杂曲,有的却从整套大曲中抽出一遍来,配上歌词,独立演唱。王灼就曾说过:“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碧鸡漫志》卷三)例如《水调歌》,据《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解题:“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其歌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当时所配歌词,前五叠为七绝四首、五绝一首,后六叠为七绝五首、五绝一首。怎样缀合虚声以应曲拍,以音谱无存,无法考查。至填词所用《水调歌头》,该是摘用《水调歌》前五叠的曲拍,演成下面这种形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东坡乐府》 
这是用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句式混合组成,而以五言为主,副以两个六言偶句。其五言或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亦皆违反近体律诗的惯例,它的音节高亢而稍带凄音,殆仍符合“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的遗响。 
 
  又如《梁州》大曲,据王灼称,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叫作《凉州排遍》。他说:“后世就大曲制词者类皆简省,而管弦家又不肯从首至尾吹弹,甚者学不能尽。”(《碧鸡漫志》卷三)他所见到的《凉州排遍》,大概也就是元稹《琵琶歌》里面所提“梁州大遍最豪嘈”的《梁州大遍》中的一部分。这排遍竟有二十四段之多,而《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所载《凉州曲》只存五段,前三段配以七绝二首,五绝一首,后排遍二段,都配上一首七绝。后来有人从其中摘出一两段,演出成为《梁州令叠韵》: 
 
田野闲来惯,睡起初惊晓燕。 
樵青走挂小帘钩,南园昨夜,细雨红芳遍。 
 
平芜一带烟花浅,过尽南归雁。 
江云渭树俱远,凭阑送目空肠断。 
 
好景难常占,过眼韶华如箭。 
莫教鹈鴂送韶华,多情杨柳,为把长条绊。 
 
清樽满酌谁为伴? 
花下提壶劝: 
何妨醉卧花底,愁容不上春风面。 
——晁补之《晁氏琴趣外篇》卷一 
这两段和后两段的句式和声韵安排完全一样,可能是就原有曲拍截取一、两段制为小令,再在填词时重复一次,所以叫做《梁州令叠韵》。把它和《乐府诗集》所传五段歌词来相对照,这种错综变化是无任何迹象可寻了。 
 
  又如《霓裳羽衣曲》,据白居易和元微之《霓裳羽衣舞曲》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说:“《霓裳》曲十二遍而终。凡曲将毕,皆节拍促速,惟《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白氏长庆集》)从这些话里面,可以推测到唐大曲的一般结构;而这《霓裳羽衣曲》的节奏,恰如白氏此歌所形容:“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錚!”又称:“中序搫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正可推想到这一套最负重名的大曲的声容态度是怎样动人的。南宋音乐家姜夔曾称:“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他所作的《霓裳中序第一》,其词如下: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 
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 
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 
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 
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 
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白石道人歌曲》 
  细玩姜词的音节,在韵位和平仄的安排上,都使人有“秋竹竿裂春冰坼”的感觉。这些曲词是紧密结合原有曲调的抑扬抗坠,巧妙运用四声字调而组成,非一般近体诗的格律所能概括得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