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诗词术语] 诗词术语,J
好酒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2
精华 29
积分 11426
帖子 5151
积分 11426 个
魅力 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5-8-15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
发表于 2007-3-14 14: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诗词术语,J

急曲               
节奏急促的曲牌,称为急曲,南曲多用。如《胡女怨》、《青歌儿》等南曲曲牌,便属急曲。相当于后代的快板曲。南曲联套中,急曲常放在漫曲之后。


急曲子              
词曲的节奏急促繁数,称为急曲子,与“慢”(慢



集调名体            
曲辞制作中的巧体之一,它集合词调之名写成。如王仲元散套《醉春风》中的《集调名题情》。


集剧名体            
曲辞制作中的巧体之一。它集合已经流行的杂剧或传奇之名而成。如孙季昌散套《正官·端正好》中的《集杂剧名咏情》。



集曲              
与词中的“犯调”相似。它截取数个曲牌中的曲句合成新的曲牌。集合同一个宫调中的曲牌的,叫做“犯本宫”;集合不同宫调曲牌的,叫做“犯别宫”。集曲多出现于南曲中,北曲则很少见。集曲多以所集主要曲牌上加“犯”字表示,如《风入松犯》,即以《风入松》为主调,集合其他曲调而成。或兼取不同曲牌之名以为名,如《甘州歌》,乃是集《八声甘州》及《排歌》而成。


集谚作              
曲辞制作的巧体之一。集合谚语写成。如明人金銮所作的《锁南技》,即集合一些民谚成篇。


假对               
对仗中借对的别称。参见“借对”条。


尖叉               
指用险韵作诗。宋苏轼写有《雪夜书北台壁二首》的诗,其中一首末二句是“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另一首的末二句是“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刘叉作有《冰柱》诗),用了“尖”和“叉”这两个较为艰僻的字入韵但在诗句中用得自然、贴切,不显硬凑之病,所以后人用“尖叉”指代善用险韵的作法。沈德潜《说诗碎语》说:“东坡‘尖’、‘叉’诗,偶然游戏,学之恐入于魔。”认为故意押险韵不宜提倡。


减句格              
变化曲牌的一种方式。即在正格的曲牌中减去其中一句或数句而成的一种变格。有的减首二句,如《四门子》;有的减末二句。如《醉花阴》;有的将两句合为一句等。减句只限于少数的某些曲牌,并不普遍使用。(参见“增句格”条)。


减字               
作词时在某词调定格的基础上减少一些字句而形成一种新的词调,这叫“减字”。如《木兰花》这一词牌有《减字木兰花》。经过减字后的词形成一种新的格式。如《木兰花》原是八旬七言的词,押仄声韵,经过减字之后变为《减字木兰花》,它比原调的上下片第一、第三句各减少三字,从八句都为七言变为四、七言各四句交互的句式,而且从一韵到底押仄声(去声)字变为平、仄韵换用。


建安体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献帝统治期间,文坛上出现了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陈琳、孔融、王集、徐干、阮掴、应场、刘检)为代表的文学创作潮流,他们所写的诗歌以五言为主,音节自然,双句押韵。这种新起的文学形式吸取了汉代乐府民歌的营养,在内容上抒写了对社会生活的较为深刻的感受,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了较为强劲的气魄,重视气韵,不事雕饰,被后代誉为“建安风骨”。这“建安体”是五言诗渐趋形成的一种诗歌体式,唐代陈子昂、李白等辈崇尚此体。


建除体              
古代杂体诗的一种。相传最早有南朝宋鲍照的《建除诗》。这种诗每首二十四句,从第一句开始,每隔一句,冠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个字,是从寅卯至子丑十二个时辰的代号。


江南弄              
古代韵文的一种,属乐府诗一类。其格式是以七言三句和三言四句结合成篇,七言部分句句押韵,三言部分隔句押韵,中间换韵。梁武帝萧衍作有《江南弄》七篇,其一篇是:“美人绵眇在云堂,雕金缕竹眠玉床,婉爱寥亮绕红梁。绕红梁,流月台,驻狂风,郁徘徊。”江南春 此调是宋人寇准自度曲。用其词中“江南春尽离肠断”之语为名。


交韵               
韵文押韵的一种方式。一诗中交叉使用不同韵部的字相押。“进退格”即属于交韵。例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锗!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便是交韵的例子。又如温庭筠《定西番》词;“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别、雪、绝与梅、台、来、徊交叉押韵,这也是交韵。


郊庙歌辞            
乐府的一种,它主要是贵族创作或享用的乐曲,主要是用于郊祀(祭天神或地抵)或庙堂中祖先祭典的歌辞,流行于汉至五代时期。如汉代的《郊把歌》、《安世房中歌》等即属这类作品。


节奏               
某种声音在相隔均等的时段中的再现,便叫节奏。诗歌的节奏,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决定性要素。没有节奏,也就不成其为诗歌。诗歌中的节奏单位叫做“音步”,也称为“顿”。--一般的四言诗可以分为两个节奏,也就是两个音步。节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音乐节奏,即表现于读音形式上的节奏,它与平仄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音步,往往是由一个平平与仄仄(或单平单仄)构成,如孟浩然《舟中晓望》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节奏与平仄的划分相一致、“挂席”是仄仄,“东南”是平平,“望”是仄,“青山”是平平,“水国”是仄仄,“遥是平。平与仄相交替。另一是意义节奏,它跟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往往是一个双音词结成一个意义节奏,一个单音节词也可以构成一个节奏,如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各是一个节奏,这是从词义上划分的,与平仄的交替不一致,本来“联步”是仄仄,“趋丹”是平平,“陛”又是仄,“分首”是平平,“限紫”是仄,“微”是平,但从意义上来划分节奏与平仄的划分不一致。



结句               
一首诗的最后一句,即尾句。参见“尾句”条。


结声               
又称结拍,指词的最后一句。如姜夔《点绎唇》词的最后一句“残柳参差舞”,即为“结声”。


截句               
绝句的别称。有人认为绝句是由律诗截取一半而成的,所以称绝句为截句。赵翼((余丛考》引《诗法源流》说:“绝句,截句也。如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半首;前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半首;四句皆对者,是截中四句;四句皆不对者,是截前后四句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谓绝句(四句诗体)在律诗之前即已存在。胡应以《诗家·内编》说:“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歌之变也”,他认为:“谓截近体首尾或中二联者,恐不足凭。五言绝起两京(指两汉),其时未有五言律。七言绝起四杰(指初唐),其时未有七言律也。”工夫之《姜斋诗话》也有类似的说法。


解                  
古诗中乐章的段落。是指乐曲曲调中暂时的休止。《古今乐录》说:“枪歌(俗曲)以一句为一解,中国(指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以一章为一解。”宋郭茂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序队卷二十六)说:“凡诸调歌辞,并以一章为一解。”一般用“解”来划分诗歌的自然段落。如乐府诗《陌上桑》可以分为三个自然的段落,所以一般又称为三解。《善哉行》分为六解。其实,一解就相当于音乐上一个乐章。


借宫               
曲中的一种联套方式。联套一般以同一宫调的曲牌构成。但有时为了增强其表现力,也可借用不同宫调的曲牌加入,这叫做“借宫”。借宫一般用于剧曲之中,散曲不用。所借宫调应是音调较为接近,并且各种官调之中只限于少数的曲牌可以借出,并不是可以任意借用。例如《西厢记》一本二折的中吕套,借用了“正宫”《脱布衫》、《小梁州》、《么篇》三支曲子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后套中的《十二月》和《尧民歌》是借自“中吕宫”的曲子。


借音对              
借对中的一种。“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出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句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一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两字来结成对仗,这就是“借音”对。俞划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育》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朱子檐诗话谓其论诗近于穿凿。余谓孟浩然有‘厨人具鸡黍,雅子摘杨梅’,以鸡对杨(谐羊),老杜亦矿掘杞因吾有,鸡栖奈瓜何’,以拘(谐狗)对鸡,韩退之云‘眠昏长讶双鱼断,耳热何辞数爵频’,以鱼对势(谐雀),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有此格,何以穿凿为哉丿文中所举,就是俗音对


借韵               
见“孤雁出群格”条。


今体诗              
中古近体诗的别称。参见“近体诗”条。


近                  
词的一种体裁,又叫做“近拍”。近为大曲中某一遍曲调之名,于舞蹈之前演奏。王易《词曲史》说:“近拍,谓近于入破,将起拍也。故凡近词皆句短韵密而音长。”近的篇幅长于小令,大致上相当于中调。近最短的,如《好事近》,四十五字;最长的如《剑器近》,九十六字。称为“近”的词,还有《丑奴儿近》、《早梅芳近》、《卓牌子近》、《祝英台近》等。



近代曲辞            
乐府的一种。是六朝以来宫廷中的作品和唐人的声诗。已缺乏古乐府辞的风格.


近拍               
“近”的别称,词的一种体裁。词调中有《郭郎儿近拍》、《快活年近拍》、《隔浦莲近拍》等。前人称将旧曲翻成新调也叫做“近拍”。王灼《碧鸡漫志》说:化荔枝香》今歇指、大石两调中皆有近拍,不知何者为本曲。”近拍即指新的词调。


近体乐府            
这是宋人对词的称呼。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中的词(共有三卷)题作“近体乐府”,周必大称自己的词集也叫做《平园近体乐府》。北宋时,一般称词为乐府,因为词要合乐,与乐府相同,如苏轼的词集称《东坡乐府》,杨万里的称《诚斋乐府》,晏几道的称《小山乐府》等。为了区别于前代的乐府诗,后来才使用“近体乐府”这个叫法。元人把北曲也叫做“近体乐府”,明人所称的近体乐府,则是指南曲。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它相对于古体诗而言,也就是“新近兴起的诗”的意思。近体诗的名称是唐宋时人的叫法。因为这种诗体主要兴起于南北朝而盛行于唐代。唐初的沈栓期、宋之问创作律诗,开风气之先,对格律诗的最终形成有推进的作用。宋元以后近体诗也一人流行很久。这种近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以来的五、七言诗演变而成的。近体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在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篇章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总和就形成近体诗的格律,所以也称为格律诗。格律诗的格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讲究平仄,注意粘对,须用对仗。



进退格              
律诗押韵时用不同韵部的字,一进(用甲韵)一退(用乙韵),又一进(用甲韵)又一退(用乙韵),这种轮流换用前后不同韵部字的押韵格式,称为“进退格”。这种押韵格式据说是唐人李贺所首创。宋人间亦有作,如杨万里《进退格寄张功父姜尧章》诗:“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率白石作先锋。可怜公等俱痴绝,不见词人到老穷。谢遣管城依已晓,酒泉端欲乞移封。”此诗翁、功、穷为东韵字,锋、封为钟韵字,东与钟韵轮换着用,这就是进退格。



颈联               
律诗中的第五、六旬结合成一联。称为颈联。颈联必须使用对仗。如:杜甫《登楼》诗中“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就是“颈联”。


竞病               
押险韵的代称。据《南史·曹景宗传》所载,曹外出用兵,凯旋回朝,梁武帝在华光殿宴饮联句,令左仆射沈约赋韵,当时只剩下“竞”、“病”两个字,用它们来押韵作诗的难度很大,但曹景宗一下子便写出了这样一首好诗:“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皇帝叹赏不已,而沈约及其他朝臣也“惊嗟竟日”。后人用这里的“竞病”二字代指押险韵的本领。


九官               
词曲音乐所用的一套宫调系统。元代剧曲所用的宫调实际只有九种,即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官、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所以称为“九宫”。


九言诗              
每句九个字的诗。历史上作九言诗者极少。据云元时夭目山僧人明本作《梅花诗》即为九言:“昨夜东风吹折中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拗。野树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半枯半活几人厌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合香苞。纵使画工善画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



救孤平              
格律诗中,如果犯了孤平,即一个诗句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像“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由于第一或第三个字本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加以补救。救孤平的办法,就是把第三或第五个宇用仄的地方改用平声字,变成“仄平平仄平”或“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句子。例如李白《夜泊山寺》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最后一句就是救了孤平的句子。“恐”字处本当用平而用了仄声字,便于“天”字处由仄改用平声字。如果是对句(双句)犯了孤平,就必须“双救”。例如杜甫《捣衣》诗:“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下句“况”字处本当用平而用了仄声字、便以“长”字相救(由仄改用平),而上句的“苦”字处本当用平而用了仄声字,这个“长”字也兼救上句,这叫做“双救”。犯孤平的句子也属于拗句,所以救孤平也属“拗救”中的一种类型。



救尾对              
元曲运用对仗的一种方式。即在曲的末尾三句设对。其目的在救结尾文句气势的卑弱,使文气增强,所以称为“救尾对”。例如张可久小令《山中》;“黄叶青烟丹灶,曲阑明月诗巢。绿波亭下小红桥。老梅盘鹤膝,新柳舞弯腰,嫩茶舒凤爪。”又如张可久《虎邱道上》;“船系谁家古岸?人归何处青山;且将诗做画图看。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鹤巢松树晚。”东三句都用对仗。



句句韵              
韵文押韵的一种方式。即每一句都入韵。《诗经)}中多有每句押韵的篇章;汉代的“柏梁体”也是每句入韵。词曲中每句入韵的情况就更多。


句中韵              
古代诗歌押韵的一种形式,即韵文在一句的中间使用押韵的手段。句中韵有两种情况,一是各句之中相同地位的字互相押韵,如《诗经》中某些句子,在句末的语气助词之前用韵,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体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本章中的“思”字是语气助词,各句中的“休”与“求”押韵,“广”与“泳“永”、“方”等字押韵,这些都是句中韵。另一种是一个诗句之中,居于句中的字与句末的字相押,汉代韵文中多有此种押韵法,如《汉书》中的“抱鼓不鸣董少平”,鸣与平字为韵。词中也有,如苏轼《醉翁操》词;“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句中的“然、圆、弹、山、言”等字相押。



绝句               
中古近体诗的一种,又称绝诗、律绝、断句。一般把近体诗中四句结成一首的诗称为“绝句”。就其篇幅说,它是律诗的一半。绝句的句子也有五言与七言之分。前者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后者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古体诗也有绝句,所以绝句细分起来有律绝和古绝两种。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书酒论坛欢迎你
www.shujiu.com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3-28 18:48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