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七周:如何出句及作业 
 
 第六,七周:如何出句
 
 
 一,缘起:
 
 如何出句?这个题目其实很少有人系统整理过。作为搜狐楹联斑竹,受工作影响我也对网上板油出句质量思考过,但至今未整理成系统的文字,这次受水滴委托,推辞不掉,搜罗枯肠,于是有以下这些文字。
 
 二,出句由来:
 
 老师出句:“独角兽”,学生对以:“比目鱼”。这样一出一对的情景,在古代私塾里很常见,那时候叫“对课”。对课是古代私塾传授传统文学知识的很好的形式,属于以前的必修课。
 
 对课历史悠久,据说有千年以上,存在就是理由,说明这是个很好的学习传统语文的办法。古人对课出句多是从单字开始,逐步延伸到多字句,多分句,含机巧句等等。这个对课风气也逐步跑出校门,跑到状元的餐桌上,跑到皇帝的龙座旁。其中一些对联也就这样的流传了下来。
 
 现在,由于网络的发展,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比古人广阔的空间。对课式的你出我对,在网上又复活起来。开始大家都喜欢出机巧句,于是机巧出句独霸天下,后来可能腻了,转而意境出句一统江湖。
 
 三,出句类型:
 
 1,巧句:
 就是以各类机巧为主要创作手段,用来表达出句者某种思想旨趣的出句。
 
 机巧种类有不少,如嵌名(人名、地名、植物、动物、戏曲、书籍、药品等),专名(颜色、方位、数字),字类(偏旁、叠字、拆字、合字),音类(拟声、同音),文类(回文、双关、白话、顶针)等等。
 
 如:
 例一:易容容易易心难[落英],
 说明:使用了一字多意的手法,也表达了作者对时下整容的看法的思想。是为巧句。
 
 例二:钢铁铸锤镰,开天辟地[建党70周年出句]。
 说明:这是字的偏旁的机巧为主的巧句。
 
 例三:元月一日元旦[??]
 说明:这个是将旦字拆合成一日二字,并用节日专用名,对起来有难度。但这不是巧句,这是文字游戏。因为没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
 
 2,雅句:
 就是以诗化语言,典雅的语言突出表现内心感受,看法,思想,体会的,所谓以意境取胜的出句。这个例子比较多,在此不举例。
 
 3,巧雅句:目前暂时以这名字命名(或叫雅巧句)。就是以上两者的结合,或巧多,或雅多。有时候难以界定,多归于巧句类。这类是最能体现对联艺术特点的句子。
 
 如:
 例四:月映秋江,嫦娥浴面鱼啄桂[太贫公子]
 说明:这个采用“软”机巧,借用传说,用夸张的想象来表达一个情景。
 
 四,出句题材:
 
 1,咏自然;这类比较多,风花雪月都属于此类。如例四。
 
 2,写心情;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悟。包括格言类,
 
 如:
 例五:不以云山为眼界[闲时来]
 
 3,议人事:针砭时弊,歌颂,赞扬,肯定人物,事件。如例一,二。
 
 当然以上三者可以有重合、交叉,比如在写自然时候夹讽刺时弊等等。能如此出句者,可能出新,出奇,常有好句。
 
 五,出句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名词解释:出句。
 可以出上联(上片,上比,上句),也可出下联(下片,下比,下句),看出句者尾字平仄
 
 出句的格律及格调问题不是这讲的内容,这里就不说了,但这些都是出句要考虑的问题。本讲义只将一些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提取出来,简要说一说。
 
 1,言之有物。
 
 首先,句意不能空洞,如例三。这个其实也是写联的要求,但在写成联的时候大家都容易注意,而在出句的时候有时候为了难住对句者,忘了这一层。
 
 其次,句意表达要清楚。出句要使对句者能够理解句意,有的出句句意只能出句者自己理解,这类出句一般是无人问津的。
 
 2,联句流畅。
 
 首先,用词不能生涩,自造。如“老子登春台”缩成“老台”[钱钟书注《宋诗选注》]。
 
 其次,在多分句中,分句间要存在逻辑性。
 
 如:
 例六:出句:春日雨急,蝉鸣碧柳荷滴翠。[太贫公子]
 说明:一个春阴,一个夏晴(蝉鸣)。
 再者,分句间不能跳跃太大。
 
 如:
 例七:出句:徐步柳堤,坐听古寺钟声远。[太贫公子]
 说明:前为步行,后为坐听,这样跳跃就太大了。
 
 出句者,能得其他联友的唱和为乐事。要其他联友能唱和,首先要使得大部分人能看懂,如果大部分人都不能看懂的出句,那说明这句子有问题,不要以为是曲高和寡。因为出句是要别人对的,不是自己孤芳自赏用的。所以句意要流畅这点是很重要的。
 
 如:
 例八:出句:一夜北风紧。[王熙凤]
 虽然平淡无奇,但句意清楚明白,而且给后面联诗的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类句子应和者定众。
 最后,联语要典雅。
 
 3,句贵出新。
 
 句意要能出新,其实不易,因为前人已经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曲对联作品,所以在意境上要出新比较难的。
 
 我们要出新该如何呢?就是要言之有物,能言自己心声,切合自身实际,那么都能打动人,能出新。因为你每个人是独有的,所以能发新声。这点也是言之有物的提高,拓展。
 
 4,机巧自然。
 
 将各类机巧嵌入句中,须要注意联句的自然,句意的完整。不能为了机巧而不顾联句意,那么就流于文字游戏,非巧句,这个不足取。
 
 还有一类倾向是机巧用得很勉强。这时候作者不加说明一般人发现不了是机巧,
 
 比如:
 例八:丝挽柳牵衣摆舞[落英]
 说明:这个出句如果没看过,没人告诉你,谁也不知道这是数字4万6千1百五的谐音。
 
 例九:梅海每春花似潮。[太贫公子],
 说明:如果作者不说是三个每旁连用,有的人也不注意。
 
 所以我们说联责自负,这类出句作者应该把机巧处注明。
 
 六,如何出句
 
 1,动机。
 
 一般我们出句有一个动机或者说是有一个主题,如写秋,写离愁,或者因为某件事,某句诗,某个人,甚至是某个字和词引起你的感想。这就是动机,明确的动机是写好成联的基础。也是出句的基础。
 
 2,取像。
 就是你选取什么道具来表演这个主题,表达你的意思。
 
 比如:
 例十:梅影写窗香有迹,[吴式芬]
 这里为表现居所内外幽静的氛围,选取户外的梅,和户内的窗两个物体,用“写”来作联系。
 
 3,组织。
 如何将这些东西组织起来,使它们流畅自然易懂。对联讲究“起承转合”,在出句就常不能将这四法都用上。
 
 4,调律。按照联律的要求,调整个别字的平仄,将不合律的字换成合律的同意字,或者将出句的词语顺序调整好。以使得句子符合联律。
 
 试举一例:
 
 例十一:
 动机:写枫。看到一个字“重”字,是多音多意字。
 
 取象:就用枫叶,血两个道具。记得有诗云:霜重色愈浓,霜叶红于二月花。唱词里有:看夕阳照枫林红似血染。
 
 组织:重重枫林红似血,因霜重还是愁重?这样句意比较流畅。也有枫也有“重”这个多音多意字的机巧。但对联讲究简约,于是再修改成:重重枫林红似血,霜重?愁重?这样足够了。
 
 调律,一般多分句采取马蹄韵,那么血字是仄,而且还可以调整。第一分句参照诗律也失律,于是照原句意修改为:出句:重重枫岭血痕浓,霜重?愁重?[太贫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