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诗词术语] 诗词术语,L
好酒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2
精华 29
积分 11426
帖子 5151
积分 11426 个
魅力 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5-8-15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
发表于 2007-3-14 15: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诗词术语,L

乐府               
古代一种诗体。“乐府”本是秦朝设立的音乐机构,入汉以后,汉武帝加以承袭沿用,并进行充实、改编,形成一个制定乐谱、搜集歌曲和训练演唱人员的专门机构。《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沤。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复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到六朝时,乐府从专指音乐机构转变为指称一种诗体。这种诗不必人乐,也不一定合律,故又称之为“拟乐府”。其作品如《羽林郎》、《陌上桑》、《秋胡行》、什I一五从军征》等。诗体继承和吸收了《诗经》及其他民歌的特点加以丰富而发展起来,它与《诗经》的体式有某些共同之处。在内容上,它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比《诗经》更为丰富多彩,其句法以五言为主。其表现力较之《诗经》的四言体更强。后代的五言诗,基本上是由乐府的句式发展演变而成。到了唐代,乐府则是指称一种既有别于近体诗(格律诗〕和一般五、七言古诗的较为质朴、直拙而活泼清新,以叙事和记述民俗、具有讽喻性的诗体。前期的乐府本是用以配乐的歌辞,到了隋唐以后,乐府逐渐脱离音乐而独立。但不管是否合乐,类似的作品都称为乐府或叫新乐府。其创作形式比较自由灵活,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律,句式相当多样。但乐府也有一些是合律的、合平近体诗格律的乐府。人们称之为“合律乐府”,并将它归之于近体诗之内。不合律的则属古体诗。唐人所写的“新乐府”,追求保存汉魏乐府古朴天然的风貌,不受形式的束缚。元代之时,乐府则泛指元曲,包含散曲和杂剧等。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四大家。”则是以元曲为乐府。元人罗宗信在作《中原音韵·序》时,也以“大元乐府”与唐诗、宋词并称,杨朝英编散曲集,叫做《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是把散曲叫作乐府,有人则把杂剧也称为乐府,如《录鬼簿续编·汤舜民传》日:“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元时又称艺人为乐府。


乐章               
词的别称。柳永的词集称为《乐章集》,谢懋的词集也称为《静寄居士乐章》。


离合诗              
古代杂体诗的一种,通常是把诗句中某些个字拆开,又彼此合聚,结成新字。如汉人孔融所作的.《离合作郡姓名诗》,全诗合成“鲁国孔融文举”诸字。



离骚体              
又简称为骚体,或楚辞体,这种诗体摹仿屈原《离骚》的句法,故有此名。骚体句子不整齐,可以有五言、六言、七言,不讲声律。一般篇幅较长,近于散文,着重于抒情,词藻华丽,多用语气助词“兮”。音节古拗,唐时有作此诗者,如李白、杜甫、卢照邻诸人。


礼部韵略            
宋代初年,与审定《切韵》改撰《广韵》的差不多同时,为适应科举应试的需要。主持科举考试的礼部就颁行了比《广韵》较为简略的《韵略》,这部《韵略》,由于撰于宋景德年间般称之为《景德韵略》。它事实上是《广韵》的略本。戴震《声韵考说:“是时无《礼部韵略》之称,其书名《韵略》,与所校定《切韵(案:即《广韵吁同日颁行,独用、同用例不殊。明年,《切韵》改赐新名《广韵》,而《广韵》、《韵略》为景德、样符间详略二书。”可知《景德韵略》与《广韵》是同时产生的。到了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即在《集韵》成书当年,宋仁宗命《集韵》的者丁度等人“刊定窄韵十三处”,对《景德韵略》再加刊定,改名为《礼部韵略》。可见它与《集韵》又是同时的作品。《礼部韵略》收字九千五百九十个,较《广韵》少了许多。收字少的原因,是为了便于应试士人的记诵和掌握。但韵部方面,仍与《广韵》一样,分为二百O六部。此书行世以后,历代时有增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丶毛晃向皇帝进献其所撰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和这部书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千六百多字。到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又有所谓淳熙《礼部韵略》出现,通行的本子题名为《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中仍分二百O六个韵部。到了宋淳信(宋理宗年号)十二年(公元1252年),山西平人刘渊将其修编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这部书比原来《礼部韵略》增加了四百三十六字。同时,它把原书的二百O六个韵部归井为一百O七部。此书后代亡佚,不过,元人黄公绍所作的《韵会》所分的一百O七部,就是依据此书而来的。从北宋至南宋期间,士人作诗用韵,特别是科举考试,就是以《礼部韵略》作为依据的。不过,《礼部韵略》原书今已不存,现在所能见到的,是《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平仄 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就是侧,即不平之意,取其与平相对、平仄概括了古代汉语的四声。平包括平声,仄则包括上、去、入声。近体诗中平声字与仄声字有规律地并列、交错、相对形成不同声调的字参互错用,构成诗歌格律的重要表现之一,这称为“平仄律”。唐宋的格律诗一般只以平与仄对举,而宋元时代出现的词、曲,为了歌唱的需要,不单要讲究平仄,而且在仄声字中分别讲究上、去、人声字的运用,特别重视对上、去声字的调配使用。这是诗与词曲在运用声调上的重要差别。近体诗对平仄的运用,一是讲究句中各字平仄的排列;或是一句之中平仄声字的交替,或是对句之内平仄声字的对立,另一是一篇之中各句平仄声的安排,如讲究相粘之类。平仄的交替、对立、相救等做法,使诗句的格式变得多样化,这也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所说的“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的异音相从的表现。



笠翁词韵            
清人李渔所编的一部词韵书。此书分舒声韵为十九部,人声韵为八部,共二十七部。正文体例仿照《中原音韵》的做法,分小韵而不注音,偶有简单释义。其书刊行于李渔晚年之时,是归纳前代词家押韵之作。


连环体              
元曲的一种体式,下一章用上一章末句开首,或使用上章末句之辞意。又称为联珠格。诗、词中则称为顶真体。如乔吉的越调《小桃红·效联珠格》:“落花飞絮隔朱帘,帘静重门掩。掩镜羞看脸儿要。要眉尖,眉尖指屈将归期念。念他抛闪。闪咱少欠,欠你病厌厌。”


联                  
中古格律诗的诗句,一般分为八句的律诗和四句的绝诗。律、绝诗的两句结合成一联。如是律诗,可以分为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联句               
又写作连句,是由二人以上各作一句或数句而联缀成篇。这种联句的作法据说起于汉武帝的《柏梁台》联句,后代继作者不少。有的是每人一句,每句押韵,这就是“柏梁作”;也有每人一句,两句才押一韵的;有每人两句自成一韵的;有每人四句各成两韵的;有作对句并连出句的,等等。形式颇为多样。这种作诗形式多用于友朋饮宴、同僚酬流时的制作。


联套               
元曲中按一定的规则把同一官调的曲牌联缀在一起构成套曲的一种方式。联套有时也可以“借宫”。元曲中最常见的联套方式是“多曲体”,即全套用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合成,有的曲牌还可以连用。此外,还有“单曲体”,即除了引子和尾声之外,用同一个曲牌反复吟唱。此体多见于南戏。又有“循环曲体”,即除了引子和结尾之外,部分或全部曲调使用两个曲牌循环交替使用,如《替杀妻》二折中,用《滚绣球》与《倘秀才》两曲牌循环交替。


联章               
古代制作韵文的一种体式。把两首以上同调或不同调的词联结起来组成套曲,这叫做联章。联章中各词吟咏的多是同一个或同一类题材。联章可以分为普通联章、鼓子词、转踏等几种形式。又从所吟题材的是否合一分为一题联章和分题联章两种。


联珠对              
元曲的一种对仗格式。指多句构成对仗。《太和正音谱·对式》说:“联珠对:句多相对者。”如王实甫小令《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湖组。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醋酸。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前面六句是一组对仗,第七至第十句又是一组对仗,各句相对。最后两句也构成对仗。一组之中,往往又两两相对。


梁横吹曲            
乐府诗的一种,实是北朝时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质朴、粗犷,一般称为“北狄乐”或北歌。一有《折杨柳歌》、《陇头歌》、《地驱乐歌》、《企喻歌》、、《隔谷歌》等。


邻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与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一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邻韵               
读音相近、韵书中排在邻近的韵称为“邻韵”。如东与冬、江与阳、支与微、鱼与虞、佳与灰、寒与删、萧与豪、庚与青、章与盐、真与文等。中古格律诗一般必须押本韵的字,只有首句入韵时可以使用邻韵。即首句与次句用邻韵相押,以映衬下文的“主的”相押,因为古人把首句入韵看成是多余的韵,往往不计。所以即使是首句用邻韵宇押韵,也不算出韵。如李商隐《深宫》一诗:“金殿香销闭统笼,玉壶传点咽铜龙。狂部不惜梦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首句的笼字属东韵字,而其余入韵的龙、浓、钟、峰则属冬韵字。东韵字与冬韵字相押,便是押邻韵。首句所押的邻韵,一般又称之为衬韵。


领字               
词中使用的一些词语,如“正”、“看”、“方”、“凭"

令                  
词的一种体裁。它的特点是字数较少,格调比较接近民歌。令的名称可能来自唐时的酒令。唐五代之时,文人所作的词多属于令。令又叫做“小令”。后人以篇幅的大小来区分令、引、近、慢等不同类型。一般认为整首词的字数在五十八字(或六十字)以内者为令。字数最少的令是《十六字令》,字数最多的是五十八字的《踏莎令》。宋初,一些中、长调的词也称为令,如《六么令》有九十六字,《念奴娇》有一百字,又称为《百字令》。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词共二十七字,即属于“令”一类的作品。


流水对              
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旬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次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先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旬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六句诗              
一首之中共有六句的诗。《诗经》中有些诗就是六句组成的。汉魏六朝时有些诗也是六句,如昭明太子萧统的《长相思》。“相思无终极,长夜起叹息。徒见貌蝉娟,宁知心有忆。寸心无所因,愿附归飞翼。”后代的乐府、古风等,也有六句的。


六言诗              
每句六个字的诗。任防《文彦缘故》谓“六言诗,浪谷永作。”但谷永之诗后世不传。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则谓六言与七言“杂出《诗洲骚》”。一般诗集所辑录的六言诗,最早为孔融的《六言诗》:“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簪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郭李分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六言诗因为每句是三个节奏(音步),较为平板,故后代作六言诗者亦不多见。


箓斐秆词林要韵      
明成化年间陈择所编的一部词曲韵书,又称为《词林韵释》。原书不著撰人,《丛书集成》收有此书,题为“宋箓斐轩刊本”,实为明人之作。陈氏字大声,号秋碧,又号七一居士,下邳人,家于南京。此书也据《中原音韵》、《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琼林雅韵》等分韵母为十九类:一东红、二邦阳、三支时、四齐微、五车夫、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鸾端、十先天、十一萧韶、十二和何、十三嘉华、十四车邪、十五清明、十六幽游、十七金音、十八南山、十九占炎。韵目所用之字,多从《琼林雅韵》。收录字数较《琼林雅韵》略少。它对各个字义的注解,则多从《洪武正韵》。


辘轳格              
古代押韵的一种格式。律诗中的第一、第二联用甲韵,第三、第四联用亻与甲韵通押的乙韵。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有辘轳韵者,双出双收。”所谓双出双收,就是两韵用甲韵,两韵用乙韵,象辘轳轮转的样子。


律赋               
赋体的一种,盛行于唐宋时代。唐代初年,科举考试设有限韵的律赋以试士人写作韵文的能力。这种赋的特点是对押韵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开始时限作律赋,有用三韵、四韵、五韵、六韵、七韵等,到了唐太和年间以后,则以限作八韵为常。就是由考官命题,规定用八个韵脚字作成一篇附。除押韵外,还对平仄的运用多所讲究。押韵的韵脚有平有仄,平仄相间,并且必须按限定的韵字次序来写作。而且字数也有规定,一般不超过四百宇。


律绝               
由四句结成的律诗,称为律绝。律绝是相对于古绝而言的。如王勃《别人》诗:“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这是一首律绝诗。律绝又是律诗与绝句的合称。


律吕四犯            
作词时“犯调”的四种类型。宫犯商、商犯羽、羽犯角、角归本宫,实都是宫调相互之间的转调。四犯中只有宫犯商、商犯羽两种情况较为常见。


律诗               
中古近体诗的一种。又称为格诗。一般把近体诗中的句“八”结成一首的诗称为律诗(偶然有六句或十句的律诗),通常押为四韵(或五韵)。律诗的句子可以有一句五字和一句七字,前者称为五言律诗,后者称为七言律诗。五、七言律诗的第二、四、六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全诗合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平仄的运用也有严格的规定。一首诗超过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乱                  
古代乐曲最后的一章,实即尾声。《论语·泰伯》:“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宋朱熹《四书集注》:“乱,乐之卒章也。”古代辞赋于一篇之末常有一段“乱曰”,其作用是概括全篇的要旨。《古今乐录》也说:“又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宋书·乐志》也谓:丶白头吟》曲有乱。”乐府《妇病行》、《孤儿行》等的末章皆有“乱”。


罗唝曲              
据传此曲调作于唐妓刘采春,又名《望夫歌》。有多种格体。现举一体为例。单调,四句,押二平韵,二十字。


落句               
一首诗的最后一句。又称为尾句。参见“尾句”条。


落韵               
出韵的别称。参见“出韵”条。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书酒论坛欢迎你
www.shujiu.com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4-20 20:11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