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推荐:花落烟云梦——周语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5
发表于 2014-4-10 10: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生命的洁雅莲花——黄载·《隔浦莲?荷花》
  瑶妃香袜透冷,伫立青铜镜。

玉骨清无汗。亭亭碧波千顷。

云水摇扇影。炎天永。

一国清凉境。晚妆靓。

微酣不语,风流幽恨谁省?

沙鸥少事,看到睡鸳双醒。

兰棹歌遥隔浦应。

催暝。藕丝萦断归艇。

宋代的词史,从词风和格调来说,有钟鼓馔玉,清水芙蓉,也有黄钟大吕,金石之声。词人们的不同气质构成这条浩荡河流的性情。它时而婉柔,时而铿锵,这种古典气息,是宋词历久不衰的魅力来源之一。

宋人写莲花,是清水洗尘,洁雅无瑕,是纯净之美。这荷花为青色,是宋代人喜欢的颜色,和士官们的衣袍的光泽是一样的。荷花映射的光,则容易让人联想到清虚、笃静、包容、安然。关于荷花的传说很多,它的形象建立在众多的诗词与美学意境之上。而这首词里的荷花,则是人间的荷花,它的气质是接近人的,甜美,温和。

宋人的性情温和,即使是出塞的将军,也会对菊花,清泉,绿竹充满深情。词人写荷花,便是在追寻这种唯美。

这首词的开篇,便是朵朵荷花映入眼帘。那种青绿,是有着水性的柔和与洁雅。这荷花是宋代词人的至爱之一,因为它天生的气质和意韵。每一首宋词,都有着古雅清远的色彩,像是荷花在清澈的水流中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心有荷花,它缓缓地绽放,在宋代的江南或者水泽之处,依稀就进入了神话时代的情节故事,便仿佛看到了“碧波千顷”的平湖水面盛开着袅袅婷婷的荷花。词人写荷花,笔触轻灵、优雅、玄远,将其比喻成是刚刚浮出水面的瑶妃,含情脉脉,风姿绰约,幽幽之香浸肤,冰凉之气透骨,令人心旷神怡。

荷花让人神智清醒,这是一种难得的隐喻。这个隐喻不仅点明了唯美荷花的风姿,也说明了其内在的气质风韵。不是俗物,是能够用来呵护、品味的。

词的上阕,笔法是温和自然的,写视野中的荷花,其实是从想象的角度来下笔的。这夏日的荷花,在宋代的江南,宛若女子,它的美是不能虚构的。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中也没有对照。于是作词的人从传说中去寻求神似,引入神话,来写这荷花的高洁美姿。“瑶妃香透袜冷,伫立青铜镜”,词人下笔是洒脱的,他的想象超出凡夫的审美,用传说里的人物来比拟荷花,仿佛它正伫立于铜镜前左右顾盼,婀娜多姿。它是梳妆台前的女子,刚刚坐定,还没有施用粉黛,就已经多彩夺目。

下面的一句,词人描写了荷花的荷叶,以及清泉流水。这是从整体的视角来观察和摹写的。“玉骨清无汗,亭亭碧波千顷。”这一面写荷花的形体,一面写远角的视野,看待荷花是婷婷玉立,而水流是千顷秀色,这样的美景是江南嘉处。这种清凉,是生活在浊世里的词人,缓解精神之苦的心灵良药。宋词的审美艺术价值,也就在这里有了体现。

每一个词人都想在匆忙的时光里,为自己在宫廷,山石,政事,江湖之外寻找一个清亮的去处。这个去处是宋代人的桃源,在那里可以轻舟散发,衣袍飞花,回归到真实的人性空间。只是这样的地方,太隐蔽,以至于词人本身都会遗忘它的存在。看看那绿意盎然的荷花,摆弄一下棋子,想想关于瑶妃的传说,他们的心灵也有迷失的时候。

让一朵荷花将这些迷路的词人带到江南,那里是碧波千顷,“云水摇扇影”,宋人的雅趣,癖好,读书人的性情完全是可以得到自然的复苏的。这种植物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缺陷与不满,以及其内在的情绪。也让写词的人察觉到俗务的劳累,飘渺得不可及。

至于荷叶则绿意盎然,亭亭伫立于层层碧波之上,绵延一浦;“云水摇扇影”,湖水洁净清新,微微荡漾着,荷叶的倒影如扇子随水波轻轻摇动。

词的下阕,又是在写愁绪。似乎宋词满卷,都是写愁的词人。但是这是无需恼恨的。词人只是带着这种心情在观赏傍晚的荷花。“微酣不语,风流幽恨谁省”,只是这种美已经是孤清冷淡,好似残茶一杯,与此形成对照的是 “沙鸥少事,看到睡鸳双醒。”在那荷花池畔,汀洲上的沙鸥已经休息,安然自若,仿佛它们的生活内容就是这些构成。

在回转视角看看世间的人们,“兰棹歌遥隔浦应”,仿佛人在天地之中,划着轻舟,穿过荷花池,流水送归,星月灿烂,相互应和的歌声悠缓悠缓地响彻在耳际。 “催暝”,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在催促夜晚早来;“藕丝萦断归艇”,游人远去,而荷花心中的藕丝还在缭绕,仍牵系着归去渐远的船儿。

宋人的清凉之地,毕竟不是佛家所说的净土,它包含了属于人间的仕途、功名,人事、心灵的圆满。这也是其文化的性质和文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的。

身心疲惫的时候,去江南看荷花的词人,划着舟子,带着酒篮,这眼前的一切都在云烟之中构成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净土。即使这净土只是宋人梦境之中的海市蜃楼,但它毕竟已经在视野里出现。

在江南的荷花池畔阅读词人的心灵史,这是快意,是畅达。宋人的荷花,是清雅之物,也是其人格,品行的象征符号。与词人一同去江南,看荷花,弄扁舟,待到明月醉归,不知会不会误入易安居士的词境。一朵荷花,就是一个词人在凡间的眷念,在浑浊的空间内寻求的至高寄托。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6
发表于 2014-4-10 10: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转身之后的凋零——刘辰翁·《宝鼎现?春月》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

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

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

还转盼、沙河多丽。

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

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

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

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

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宋人写词,有红妆一骑,春花秋月,主要写思慕,叹息时光流逝,内心无限惆怅。这些词篇里仙境、梦境、现实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不分彼此的。它表现的是宋人独对大自然,深知人生苦短,红花短促,其深情的一面。

刘辰翁曾经出任濂溪书院山长,晚年多感伤时事之作,但是总体上还是有一批词风俊逸,清疏之作。这首词就是属于这个风格, 这种情感是宋词里常见的场景。它表现了宋词的清新、绵长的艺术风格和情调之美。而宋人写感怀四季的词,伤春、喜夏、悲秋,感叹人生的稍纵即逝,叹息光阴的匆匆。

词的第一层写往昔的春日,宴游之乐。这种美感是鲜色淋漓,如“红妆春骑”,这种形象,色彩是饱满,酣畅的。春日里一骑绝尘,仿佛是踏着花草、云雾,月影,飞奔着穿过街市。那红衣、骏马、草痕、街市、马蹄声中可以感觉到这个游人的欢悦。笙歌不断,舞姿曼妙,步步莲花,这是唯美的欢畅,是充满热情的场面。“箫声断”三句词,则是写春夜醉归,是忘情,是毫无拘束的个性流露。而“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意思是笑声刚刚停歇,歌乐又重新响起。

以上是词篇的第一层,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宋代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词人在抒写景致的时候,总会写进关于家国的忧思情怀。这种心怀是宋代词人与唐人不同的地方。这是一种生命的潜在承担,一种文化人格的类型。它是由宋代独特的文化习俗、环境和历史因素综合起来造就的。那么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下的词人,无论是词风瑰丽,哀婉,都是在历史的帷幕之下写作。宋代的词人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词的第二层,开始写宣和旧事。这旧事是指宋代国家衰落,灭亡。这种情感突然间由一个孤零而具体的个人来承担的时候,词风转变为悲怆,凝重,它的趣味,写法的变化都是有因缘关系的。“抱铜仙、清泪如水”,这是用金铜仙人辞别汉家落泪的典故来写内心的酸楚。“还转盼、沙河多丽”, 沙河,根据作者的平生经历和典籍的分析,就是钱塘沙河塘。这里其实就是借写钱塘一代佳丽之美,用衬托的笔法,烘染这种凝重的情绪。由第一层的游乐写到这里的痛切,笔锋转换之快,让人感受到词人在最快乐的时候,其内心的复杂、反复。

词的第三层,写“滉漾明光”,宅邸的光,是那样的明亮。这光是柔软的,秀丽的,缠绕的,解人心事的。“散红光成绮”,光,罗绮般的亮泽,质地,仿佛是可以触摸的。而“月浸葡萄十里”以下四句,则突然间多了痛惜之情。“空见说”,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而前面的“肯把菱花扑碎”,则是惋惜之中见愤激之情,这光色笼罩着天地,散射温暖的火花,点燃古老的忧愁。春不归来,有回首往事,其实也是在写古国的沉痛。这一切的心事都是接着华美之景来写,虽然隐晦,但是亦不难理解作者的苦心。

他和宋代的词人一样,看着春去春来,在灯前踌躇,欲罢不能。

这样的词境,在凄婉之处,就走向了空濛的传说之境。但这不是刘辰翁心灵必然的走向、轨迹。他们并不是要逃到这镜子里的世界,而是勇敢的拾取破碎的回忆与心事,创造出一种伤绝、唯美的词风。这种艺术的力量能给读者传达更多更深刻的追忆之情。

春月之美,它不是生活在镜子里的词人能描绘的。词人看到镜子里的人事,江山,他应该是痛心而兀然立定,经得起这肃杀与煎熬。

春之月,它属于“红妆春骑”,一袭青衫的词人。岁月不能消磨他的热情、才华,也不能摧折他那颗坚强的心。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7
发表于 2014-4-10 10: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忧伤是一首歌——周璞·《一剪梅》
  风韵萧疏玉一团。更著梅花,轻袅云鬟。

这回不是恋江南。只是温柔,天上人间。

赋罢闲情共倚阑。江月庭芜,总是销魂。

流苏斜掩烛光寒,一样眉尖,两处关山。

南宋宁宗时词人周璞做过溧水县丞,他的词有那个朝代读书人常见的书卷气,脂粉气。只是这脂粉气并非贬义,而是指词句里胭脂美色,情思袅袅,勾人回忆。一个县丞在任上的街驿散步,闲来无事,断完是非,写一些闺怨思慕的词,日常生活的琐碎,它的气象和境界不如前人,却有别致的温雅。

周文璞,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或山楹,这个县丞的想象力还是让人佩服的,因为整个宋代能偏安一个小城,做自在闲人的词人是寥寥可数的。

词的开篇首先抒写的是主人公内心的一段情结。“风韵萧疏玉一团。更着梅花,轻袅云鬟”,这是对女子的容貌写意式的描绘。这种审美,是符合宋代人的美学趣味的。它表现了女子轻盈,疏淡,而兼具风韵的一面。云髻插梅花,容颜如温玉,风姿袅娜,娴雅,这是词人理想的美人形象。

这个女子的形象,是属于南宋的。女子的服饰,发髻,气质,都接近宋人衣装那青灰色的古雅。这种风韵是清疏、和悦的。梅花插在发髻上,其实也是以梅的情感色彩来点缀这个女子的脱俗气质。这样的美,却不是江南可以概括,它是接近一种理想化的描绘。

折梅,这是一个典故,出自《太平御览》的一个章节。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并赋诗寄赠远在长安的好友范晔,折花相赠,这是古人的送别方式。它和饮酒,十里长亭,击鼓夕阳下,都是一样的意义。 “这回不是恋江南”,是对过去生活的向往。“天上人间”,则是将这前后的感觉落差,荒凉,表现得更为清晰。主人公前后的不同感受,被无限的放大。

这个县丞的词,并没有附庸风雅,为赋新词强说愁。他只是在空荡荡的黄昏宅邸,突然陷入一阵沉默,洗笔,展卷,往事在心头。

这样的一个县丞,就是如此的与世无争,在小山城里写他的词,做他的小官,填他的曲牌。将大大小小的事情分断得明明白白。

词的下阕则是写积郁难于化解,愁绪不可消融的惆怅。卷绿衣,洗笔砚,朱色的印泥,古人辞赋用的器具都是具有灵性的,有着温和的性子。“赋罢闲情共倚阑”,女主人公提笔赋词,字迹想必也是袅娜如云烟,如衣袖善舞,线条,笔画,都是值得仔细琢磨的。高楼上空气清新,墨香袭人,她带着心事,用竹笔写风景。视线里“江月庭芜,总是销魂”,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江水映月,庭院荒芜,使人愁眉不展,魂魄难于安宁。

清冷的江水,萧索的庭院,高楼上灯火迷离,词人营造出了幽冷的画面感。时间已经到了南宋,江水是冷的,月光也是冷的,没有那黎明时分灿烂暖样的期待。这种期盼和温情用词中的话来说就是“总是销魂”,这四个字将这断肠之愁也是写得毫不掩饰,明白直接。这些宋代的女子、词人,心怀不再有那橘色的光照亮,只能依靠记忆里的红烛来取暖。

想一想,在这样的南宋,夜色清冷,用什么来温暖内心的伤感呢。“流苏斜掩烛光寒”, 流苏,指闺房中用羽毛或丝线做成的穗状垂饰,这里代指罗帐。这在本来凄凉的画面上平添了几笔枯墨与苍凉。画面是精致的,但是毫无生气,心如止水。“一样眉尖,两处关山”,关山,一则是指难于逾越的山岭,这样的思念让人太疲惫,二则是取古代形容佳人眉如远山之说以刻划思妇的外部面貌。

阅读宋词的夜晚,与故事里的人物共悲欢,同分享。寻一首可以御寒的宋词,在词里与佳人有约,千江月光,折梅挥袖。

如果说唐人的愁绪如江河,而南宋词人的这些思绪则更接近山野的溪流。别后的离索,带着一种淡淡的感伤。读这个南宋小城里的县丞写的词,你会对这种悲,这种离索之情充满感慰。他或许在史家的笔下或者编年记事的簿子里只是一个小人物,他或者也只能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偷闲思考一下虚空与离索的意义。

大世界,小作为,这其实也是这个宋代县丞的一种人生哲学。这小小的作为,却是他全部的人生意义所在。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8
发表于 2014-4-15 09: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胭脂色的旧纸笺——郑少微·《鹧鸪天》
  谁折南枝傍小丛,佳人丰色与梅同。

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

应未许,嫁春风。天教雪月伴玲珑。

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

宋词的质地是柔软的,写梅花如雪,是缠绵多姿,冰清玉洁,这种咏物的笔法有清朗的气息,这是宋人独有。宋词的幽独之境,不是空无一人,而是水甜花红,佳客往来,有浓郁的尘世生活气息。宋人对世俗生活的理解,心态逐渐趋于缓和,王朝的孱弱,激越之气不足,只能放下坚守的理想,在平常生活中寻找意义。

郑少微是元祐三年进士,性情雅逸,浮生半日闲,是心灵最好的栖息。这种心态尤其在婉约词人的笔下更为明显。婉约词人写梅花,将其比拟成高士,这是对人格之美的赞扬。词人们敲弄棋子,品赏名茶,他们的习气,词风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谁折南枝傍小丛”,枝桠上的梅花面朝阳光开放,却被人折去,其实是写它受人怜爱,欲插满发髻,藏之书卷。很多读书人的书房里都有一朵梅花,插在瓷瓶里,干枯的时候亦有清香。

古代的美人,它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的,只存在词人的想象,虚构之中。“佳人丰色与梅同”,这里则是拿梅花之姿来比拟女子之美。它的指向是内在的品行之美,不过从修辞手法的理解方面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在写女子的容颜之美。这种态度是赏,而非玩,是喜悦,是心灵的观赏。赞叹的是内在的。词人在大时代的挤压之下,心灵是枯寂的,但是这花色依旧是饱满的。

“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这是对梅花自成高格,无须点缀气质的赞美。这种独立品格恰是许多词人缺少的。人格的独立,才有精神的高蹈,才气的纵横,艺术创造能力的释放。而梅花独立霜雪,它是不需要把自己放在花瓶或者古玩店里增加身价的。胭脂红,是女子常用的梳妆饰品,而梅花无须外来饰品的点缀,这是其超拔之处。不依托外界来获得自身的名分。淡淡的胭脂红,在本色上,它也许还不如这洁白,这雅致更为吸引人。

这就是对一种人格精神的赞扬,一种人文情怀的抒写。这种情怀也是词人们的精神支柱之一,在碌碌的生活中,不至于坠落到边缘。

这朵梅花,也许在那个年代,是一个词人视野里所仅存的精灵。它本身就是源自凡间的苦怨,沉重。而词人也是一样,为了一朵梅花而流落荒山,为了一种信念而跋山涉水。

从岭南到终南山,一杯酒,半日闲,词人们看着雪中梅花,眼睛里是充满渴望的。你如果稍微靠近,会看到这焦灼的目光饱含的希冀。一朵梅花,半生风尘,宦海仕途与它的生命态度比较起来,都不够严谨。

“应未许,嫁春风”,词句清新快意,可以想象宋人疾笔而书,畅快淋漓,那种喜悦是需要仔细揣摩才能体会到的。“嫁”这个词,则是十分生动的将梅花娇羞的一面也展现了出来。有其天真烂漫,亦有其独立的品性。

这梅花,它指需要霜雪来洗涤尘垢,需要寒雨来清洗心灵。梅花是读书人心灵世界的圣洁之物,这种崇敬,膜拜,是对美好事物的虔敬。这种审美情趣是与艺术净化心灵的效果一致的。梅花不趋炎附势,不慕富贵,这与历代读书人,坚守人生理想,独立人格的情结是一样的。这种精神,是宋词创造的艺术精神财富之一。

“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对梅花的物象描绘,到这里开始转向精神层面的升华,艺术感染力也随之提升了。词人寻求的正是这种澄明,静笃。所以,这篇词看似写梅花,以铺叙描摹为明线,内在思想却是表现对人格操守的坚定,人生选择的专注。

宋人精神境界以淡泊为青云,而禅师们更以“梅香”为清远之志,凡夫俗子则以其为高雅人格。词人追求的是淡泊明志,是冬日雪梅,那种卓尔不群的姿态。

折一支宋代小巷子里的梅花,穿过石板路去青山采春茶吧,春衫落雪,化雨为风,你就找到那个年代最美的花朵了。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9
发表于 2014-4-15 09: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直到山水的尽头——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米芾是北宋的书画家,每逢外出游玩,船头高挂“米家书画船”的字幅,可见其气质是有几分超然凡俗的。米芾填写的词虽然不多,但是也正如他这种潇洒神采,字句“不装巧趣”,能够写得沉着痛快,不求机巧,不索趣味,而自得真境。这样的艺术观念是寻求本真、自然、恬淡的内在生命力。

纵看宋代的历史,能保存内心天真自然,执著性情的词人,是很少的。因为时局和生活的困顿总会掀起波浪,湮没词人的声音。

第一句“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是指捣衣之声。在古代的夜晚,砧声和蟋蟀是与秋思联系在一起的。米芾是性情之人,也是超然之人,眼界开阔,既是收藏家亦是金石家,交游天下涉猎之广,都让他有更为巧妙的艺术构思能力去写出这秋思的传神之处。“不学宋玉解悲愁”,他不学楚国的宋玉,觉得宋玉的悲愁仍然是局限在一个个体的呼号、呻吟,境界小了许多。米芾对景饮酒,樽中明月,他是不需要宋玉的那种抒情形式的,只管那落叶悲秋,只能陷入传统的窠臼。

米芾生性有玩世不恭的一面,自然不会顺着陈腐的词调来写。他甚至大叫“老厌奴书不换鹅”,有着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天资学力都很看重,否则想成为“宋四家”之一,那还真的比登天还要难上几分。这样的性格和脾气,是不会随波逐流写庸常词牌的。笔底有神,心中有意,这才是米芾的创作状态。在磨墨临案的那一刻,天地就已在胸怀。“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这才是词人内心的真境界。

米芾的艺术敏感在词篇中也是有深刻体现的。秋思袭上心头,借酒写愁,而非消愁,仅此一点便能够说明米芾的独特之处。秋风中砧声阵阵,蟋蟀鸣叫,都是自然之中能够激起人的内心凄凉的一面,但在米芾的感觉中,是“倍觉不胜幽”,并没有因此陷入思虑之中不能自拔。而后一句正是如此。米芾知世间自有多情之人,多情之事,身在此景此境,仰看夜空,这便是“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中”的超绝。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一个词人,书法家,他仍然是孤独的一人。他所能依靠和凭借的只是内心不断燃烧的理想、激情。

做一个心地简单的词人,笔下是处处真机,揭示着人生的愉悦、苦难。米芾以词人的身份出现在读者的视野时,他是苦难的化解者,容纳者。以他的心怀和魄力,以他的天生性情,无拘无束的自我意识。

明月从楼角升起,秋叶中皎洁明亮的光泽,米芾内心的凄凉之意渐渐地退却。这酒要比稼轩中秋饮酒通宵达旦来得浓郁,自叹人间多情,天涯明月,米芾的诗意以才情胜出,以艺术直觉的敏锐而胜出。当然,这里并不是着意比较稼轩与米芾饮酒境界的高低,而是在对照中体会米芾的词中佳境。

米芾在艺术创造上崇尚意趣和个性,有着比较明确的艺术宗旨和原则。米芾自谓“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这是一种高远的艺术旨趣。襟怀满是忧愁,竹笛悠悠,韵律平缓,米芾是不会陷入愤懑的。他总会有着曼妙的构思,轻巧的落笔,选一个清时凉夜,“醉困不知醒”,让自己的心灵放松一下,体会那倚栏杆,唱金缕的意趣。说喝酒就喝酒,说赏月就赏月,米芾已经达到了天真自然的境地。而对于词中的韵律平仄、衔接、过渡,都是举手之间,杯盏落案,轻易之事。他的兴致如此之高,以致可以从深情之中脱出身来,神游这月明之夜。但须知这种“自成高格”的兴致与妙趣,在北宋的词人、金石家、画家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艺术才能。

古人说词以境界为最上,米芾这首词的境界就是神游之境。他从城中的捣衣声,蟋蟀的啁啾声,达到杯中之物解闲愁的自由自在,笔法是玲珑精巧的。他的词有巧致有粗糙,相辅相成。依着栏杆把盏赏月,似乎要痛苦的畅饮这人间美酒,欲上青天,看尽月华。

看宇宙若是浮萍,这是一个意味无穷的比喻。让读者联想到唐代张若虚的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这种时间意识,源自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以及艺术家内心长期沉淀的忧患情怀。

每一个词人在书卷中留下的字句,都是他们人生的迷局所在。那些情、爱、恨、瞒与骗都不能躲过他们流泪的双眼。他们能看到细微的尘埃,也能看到天地银河,万古的长空,历代的悲情,人间的苦恼。人生若浮萍飘零,宇宙则是古今一个瞬间,转眼就是明朝清风。他神游中秋明月夜,直到世界的尽头,这般兴致是在尘世落网中吟风弄月的才子不能理解的。神与物游,豪饮千秋,感叹人生只是飘零,宇宙只是须臾瞬间,这是米芾的天性挥洒到浓情之处的烂漫。“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醉的状态是介于醒与痴之间,人独卧独行于天地之间、江湖之上,看流水匆匆逝去,这就是米芾的心灵境界。有点像是仙人在宇宙中沉思,或者是米芾那超然的笔触画出的江云山水。

宋代烟雨如织,明月当空,米芾的神游是天真的。得意之时,忘却心手,褒贬自在天外。

做一个天真的词人,像是深山沙弥书童一般,在宋代喝酒,看花,倒也是人生的一种圆满。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30
发表于 2014-5-21 09: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牡丹花开——韦骧·《洛阳春·丁香花》
  冷艳幽香奇绝。粉金裁雪。

无端又欲恨春风,恨不解、千千结。

曲槛小池清切。倚烟笼月。

佳人纤手傍柔条,似不忍、轻攀折。

古都洛阳,它留给读者除了古色盎然的建筑,华美富贵的牡丹,还有丁香。丁香在宋代词人的精神世界里,是柔情百结,一份温情。紫丁香于春季盛开,清香四溢,读书人的案头春色,亦是小家碧玉,花园奇境瑰丽的精灵。

开篇词人写“冷艳幽香奇绝”,是对丁香花的色、香诗意的形容,“奇绝”,则是指对它气质的赞叹。古人在书房或者花园,种植丁香,是为了保持神气的清宁、安定与自然。其幽香、冷艳、奇绝的特质,尤其适合闲适、高雅的宋代词人的气质。花与人,气质与精神的这种对应,也是作者对丁香花的一种期待。

古代的城池,开满丁香,那是洛阳的暖春,东风破云、花卷人衣。在这里作者开始写丁香花的深情,娇媚。宋代钱惟演《无题》诗:“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就是以丁香暗喻相思,抒发内心无限的情感。

唐诗人陆龟蒙作有《丁香》诗:“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这是诗人在借丁香花抒怀,寄寓情思。丁香是一种常绿乔木,生长在环境较为恶劣的热带,春夏季开花,这里也是在暗喻丁香花的生存环境,以及其自然的性格之美。

丁香花虽不艳丽,但却散发着淡淡清香。这种气质比较接近宋代求取功名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心灵。

历代词人、诗人写丁香,大多是托物寓意,如晚唐五代牛峤《感恩多》一词写道:“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这个晚唐的词人似乎也对丁香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陷入一种痴迷的心态。和宋代词人一样,选择用丁香来寄托一种别离之思;这一点,毛文锡的词《更漏子》中的佳句“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尹鹗的词《何满子》“欲表伤离情味,丁香结在心头”,王十朋的词《点绛唇?素香丁香》“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亦是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丁香留给古代文人的固有形象。

丁香,它的语境已经在历代词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一种象征,寓意。这个词语的文化情感色彩,是一种共鸣。这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常有描写,更有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代赠》一诗中用“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借丁香喻爱情,描述了年轻女子思念情郎的眷恋心情。

春季开花, 那是靓丽的紫色, 花朵开得十分密集, 香气浓烈袭人。小说《镜花缘》列为“十二友”的花卉中,丁香花是其中之一。这一点在李调元《粤东笔记》都有记述。李调元言“丁香生于广州,木高丈余,叶似栎花,圆细而黄,子色紫”。叶圆花紫为丁香品种中之佳品。丁香一名百结,元好问诗:“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薰染费春工”。可见历代文人对丁香花的喜爱都是有来由和传统的。这种传统凝聚在词篇的字句里,让人读来感到暖意,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关怀。古代人借丁香花抒发爱情,这是词篇里唯美色彩的比喻。在暖春的时节,他们争相上山采摘丁香花,赠送给自己的恋人,表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这种古代的习俗和风气,依然带着纯雅,清新的气息。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这是词人、农夫、乡间夫子,宫廷贵胄的一致审美趣味决定的。

在宋代,据说还有一种叫做“丁香”的笔,有个叫做张遇的人,以制丁香笔为人所知。黄庭坚说:“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丁香笔为宋代毛笔的一种。

丁香在唐宋时期就在我国广泛栽培,这个时段也是词人们大肆抒写这美丽花朵的时期。一卷宋词,因为有了这丁香清新之意,长久的阅读才不会疲倦。花儿让人神智清醒,神色和谐。

采撷一支宋代的丁香花,把它夹在书页里,来年春闱,你定能金榜题名。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31
发表于 2014-5-22 12: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踏梦狂歌——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097年的春天,也就是绍圣四年的三月,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因党争被贬谪,在郴州写下了这首词。据《宋史》评价秦观的诗词,用了一句“文丽而思深”,这首词虽然是在写贬谪的凄苦与悲凉,但整体上词调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李清照《词论》认为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词里用典,对仗写得都十分漂亮,甚至这贬谪的词都是带着凄伤和美丽的。但精丽而感伤,这又是一层境界。

宋代的词人写人间喜怒哀乐,有的是落拓不羁,有的是引吭高歌,有的是低眉浅弄细细唱,秦观则把贬谪之苦写得更为揪心,凄楚。尤其是词篇中这样美丽的词句,不免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以华丽的词语写无限悲凉,秦观的别具一格,使得在词史上,后人充满争论的评议之中多了几分赞颂。

这词的华美,篇章之中随处可见。“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迷雾,楼台,明月,迷津,似乎人生的懊悔,迷途不解,无常,阴晴不定都在这里了。绍圣三年的时候秦观居然因写佛书而被贬谪,看来这生的迷津,宦海仕途真是让人不得其解。开头两句,视线中只有凄惨的雾,朦胧的月,渡头桃源都是古代典故里的想象,在这里是无法寻觅的。陶渊明的桃源和南山似乎都被这迷雾遮挡,即使是望断天涯也是无处可去。

这种凄迷之美,是指贬谪之处的荒凉。一生的遭遇如此,连前头渡口都看不清楚。这是一种欲哭无泪的倾诉,这样迷离、美丽的句子,用在这里陡地让读者在心里增加了凉意和迷失。

做一个宋代人,须得在精神上有承担排挤、贬谪、冤屈的人格力量,在心灵上有包容百家,海纳百川的气度才能在词境上有所开拓。秦观想在这贬谪之地寻找到属于他的桃花源,但是得到的只有失意。寻找了无数的日月,在宦海数次沉浮,却始终寻觅不到生命的意义所在。这就是“桃源望断无寻处”的心境,是一种无助的徘徊,有太多的心酸。这种情绪就是词篇起首流露出来的凄苦。“桃源望断”,愁绪不减,雾和月都像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横组在那里,想乘船离去,已是不能。

阅读宋词,对案沉思,会看到寻觅精神世界里的桃源词人,士官、酒徒、村夫野老。而秦少游也并不例外。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其特定的内心向往的地方。桃源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只是一个名词,一个象征符号,而是内心流淌的血缘所信仰、追求的目的。理想主义的词人,积极入世的改革家,或者终生耗在仕途之上的政治家,他们对此都有着一致的热情。

敖陶孙《诗评》里写秦少游,谓之是“终伤婉弱”,其实也算不错,但秦观的婉弱并非病态的痴迷伤神之惑,而是无限哀愁的抒发与寄予。他栖身郴州,看着江水流过,有着“谁共我,醉明月”的怅惘。李调元《雨村词话》认为他的词“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虽然有所夸大,但是秦少游的词影响之大,已经是得到世人公认的了。

秦观大约是没有想到,此生竟然会有如此尴尬的境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仿佛在贬谪之后世事已经昨是今非,杜鹃啼叫,声声都是凄厉无比。秦观如今栖身在远离桃源和故地的郴州客舍,春寒来了躲不过,雨水来了看彩虹,置身在这样的陌生之地,心声凉意,看着斜阳里的鸟雀飞来飞去,无言之中充盈着寂寥之情。春寒料峭,行旅艰难,看满山斜阳日暮,眼里不知不觉已盈满了泪花。此二句,将秦观的悲愁失意,迷途苦恨写得淋漓尽致,景致里是无“我”的,那个陷入困境的“我”、失意的“我”,躲在郴州的客舍,日暮苍山,寒意袭来,人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一个人紧闭寒门,听着天空中鸟儿的啼叫,尖锐的鸣叫让秦观无法释然。在郴州的日子里,他陷入绝地,他的身份只是一个潦倒的词人,而人生似乎再无拯救与逍遥的可能。天地之大,并没有给予他太多的选择机会。

但是虽然如此,理解他的人仍然是存在的。王国维对于这个斜阳时日,有着相当高的评价。而秦观的这两句词,更是为历代诗话所钟情,有众多的评注点拨版本。因为它是有悲情,有境界。

生性洒脱的秦观到了这个黄昏,也感觉到戚戚然,恨不能离开此地。他想起“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故事,千头万绪在心中,已经没有旧梦,投寄书信也不能改变此身的遗憾。心头的恨意让愁苦更显出了凄凉之意,这种抗争是无奈的,但作为一个词人,亦有着他不甘陷身于此的心气。在这里,尤其是“砌”这个字用得十分生动,让人能在艺术欣赏中体会到那种受困的境地。

至于末尾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其实是通过形象的写法,表露内心无限感慨。这是自问,也是质疑,是左思右想不得其解的郁闷。王国维的佳句“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话用来注解秦观这首词的末句,是再恰当不过了。

郴水绕过郴山,奔向北方的潇湘,春寒料峭的时节依然可以看到秦观无言问苍天的情景。

是啊,那流水是为谁去往潇湘,又是为谁绕过青山呢?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32
发表于 2014-5-22 12: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江湖之上的茶话——晁补之·《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
  谓东坡、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向西湖两处、秋波一种,飞霭澄辉。又拥竹西歌吹,僧老木兰非。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

应倚平山栏槛,是醉翁饮处。江雨霏霏。送孤鸿相接,今古眼中稀。念平生、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登临事,更何须惜,吹帽淋衣。

宋词漫漫故卷,洋溢着沧桑之感,词中的嬉笑怒骂,都是一种风雨之后的淡定。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元祐六年春天在扬州的词篇亦是如此。词的开头就是在这样的追忆中展开,在宋词中不乏伤情之作,但晁补之这种质疑是直面浮生之事,有一种僧老人闲,看“飞霭澄辉”的兴致。

词的起头谈到东坡归隐不能,没有梦江南,湿春衫的少年之情,因为他们一生仕途,经历过太多的贬谪,羁旅,送别。而在《宋史》本传中苏轼读后大为赞叹,认为“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这从侧面说明的是词人彼此内心的相通之处。他们的人生阅历,政治理想,都是有着相通的观念。而东坡更是在杭州、颍州二处皆空耗过不少时光。

古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记载他为“与万俟雅言齐名,按月律进词”,这不仅是官方对词人的一种才华上的认可,也是古代词人生活之中重要的一个事件。

纵然是西湖美景,秋波万种,落霞之美,都只是这远离京华、朝廷的一个普通黄昏的光彩罢了。晁补之此处写天光云影,笔法虽是凝练,但意不在于此,这一点从后面一句典故就可以看出来。时过境迁,僧人老去,木兰花亦非昨日之花。这个典故所说的就是物是人非的沧桑,仕途的艰难,扬州风色再美,亦只是千秋浮云,乌云压顶来临之前的那一点茫昧的点缀。

八声甘州,八声是指前后八韵,每一韵都是入定之音。

少年的晁补之,随从家人畅游江南,洛阳,会稽山,苏州,拜访名士,这样的阅历是宋代词人的理想成长轨迹。晁补之居官京师,但是为人却是性清孤耿介,不懂得官场规则,总是不能摆脱清苦的家境。以至在元佑五年,他终因校书郎官奉微薄,不能生活下去,无奈之下乞补外官,得到一个秘阁校理通判扬州的职位。

当他来到扬州这个美丽的城市,经历了风雨之后,身心疲惫,便陷入苍老的思忆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加,他对人生的感慨和生存困境的认识,以及世事的变幻无常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晁补之必定是感受到了这平静之中,却世事难于预料的困惑。填写这样的词,平仄是其次,作为一个词人,一个官员,在扬州的醉人风景中总有一丝悲凉包围着他。“又拥竹西歌吹,僧老木兰非”,晁补之这里想的是元丰六年的故人么,还是春浓酒暖,醉后的唱和?一个个典故在这里仿佛都化作了虚无,词境中再无他人,后来被贬监信州酒税,回味此句,不免真应了那句“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

词的下阕,开头便是平山宴饮,醉翁的典故,喻义都是借用了苏轼和欧阳修的事迹。那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气魄和往事依然是激动人心,这便是古语中的身临其境。“送孤鸿相接,今古眼中稀”,这一句则是化用了李白的诗句。而后一句紧接着写平生飘零,写尽多年前兰舟催发,似黄梁一梦,如今又要忧心时局之变。这里的深意大约就是指身在宦海,不由自主的叹息。这也是北宋词人都有过的叹息、飘零之感。

这样的扬州,相比醉翁,或者苏轼,则就多了一种沧桑,少了一分意气。篇首的欲罢不能,词尾的轻描淡写,都是掩饰不了的疲倦。不过“更何须惜,吹帽淋衣”一句还是流露出了无悔之心,这句话也可以让人能更清晰地体会到词篇背后的人生壮志难酬,任它雨打风吹的苦楚,那词中的妖娆、洁雅都随着生命而萎缩。虽然词的格调仍然是乐观、洒脱,但这痕迹是无可消除的,它也是北宋这样的时代在晁补之内心留下的划痕。

北宋的扬州城行走往来的客人总忘不了樽前身后的那一次回眸,他在这个雨季来临的时候发出低低的感叹。晁补之在这样的唱和,这词儿拿与台上的戏子唱了,时光也流水般的去了,锦瑟年华,断不过是如此。

如果来到扬州,或者能再与这个词人把酒言欢,谈谈少年的壮志,宦海仕途,政治热情的玄机、无奈。

半杯酒,退闲故里,不言沧桑,不论身在何处。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33
发表于 2014-5-22 12: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行者的淡定——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代的词人吟弄诗句,在客舟中写词,绿窗幽梦,这是苏轼的雅致,至于那半落梅花,流水和飞絮,还有雨后干净的松间沙路,则是苏轼独有。苏轼的词句宛如是云游四海的行脚僧,时而又像是一个经国济世的儒家书生。这样的词是干净的,不带半点晦涩,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他就写出了这样的词,尤其是开头的那种神闲气定,与宦海中浮沉一生的官员的心襟气度截然不同。

嘉祐元年(1056年),刚刚年满二十一的苏轼穿越蜀道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年高中进士第二名,少年才气,已经脱颖而出。当他转身走过那巍巍青山,迎着千古蜀道,绕过长安、洛阳,到达都城,他的心经过这一番洗礼,看遍大宋祖国河山,眼界已经超然俗世之上。

这样的超然,正如此篇开头的淡定自然。前两句是豁达,也是机智,或者也可以说是天真。苏轼的词句总会有这样的气质萦绕着,这便是宋词中的雅致和洒脱。这样的洒脱在词句开头就可以读到,分明可以看到苏轼在那个黄昏雨中,脸上镇定自若的表情。这种心境就像第一句所写的那样,其实是无畏。这无畏也是有道理的,当年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而乌台诗案之后,更是如履薄冰。但他的心终究是与混迹政坛的庸人不同,他是无畏的,不惧怕,不担心。心里有天地,所以也就看得开,坦坦荡荡。

如果一个“莫听”,一个“何妨”还不能表现苏轼的洒脱的话,那么,雨中的竹杖芒鞋,不畏风雨,慢慢地写了时日,如“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这样的句子,这则是一种看破世相,出入自若的心态。看着通行客人狼狈之极,苏轼似乎忘记了这风雨的敲打,自若的赶路,“余独不觉”这四个字的妙处就在这里。好像是风雨敲打过来,行人们慌忙躲避不及,只有苏轼还在悠然地赶路,这个节奏就像他写的词,那个内在的人生节奏是不会被轻易打破的。至于这样的旅途,“轻胜马”三个字最能体现宋代的某个黄昏雨中,苏轼的那种豁达之心。这种豁达,也与苏轼的为文观点“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一致的。有此豁达之心才有行云流水的句子,容纳世间百态的襟怀。“轻胜马”,这三个字,是平常心之处的大智慧。

论及智慧,此篇中的态度、心念接近释德洪曾所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的风范。水,即是智慧的象征,心若水流般执著、坦荡,这就是苏轼的精神高度。古人所说上善若水,他的政治理想,济世襟怀正是如此。刘辰翁曾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这种天地之心襟,没有这种不竭的热情,沉定的智慧是经不起宋代历史的颠簸和淘汰的。

竹杖芒鞋,苏轼在这个词境中的出场,仿佛并不是着急赶路的人,而是能够在这雨滴的敲打中保持一种清醒的心态。这是一种超脱的心怀,或者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气息。其中寄予着苏轼的出世之心,这一点可以从他那坦荡的步履中体会到。慢慢的行吟,何妨悠闲一点呢,终究会是雨过天晴,不必这样匆匆忙忙地躲避雨水,只要徐徐前行,彩虹终会在黄昏出现的。

然而苏轼并不是要做一个蓑衣,竹杖,穿草鞋的隐者,他的心仍是属于这个风雨黄昏,属于苍茫的大千世界。

读到这里,疑是苏轼进入了一种闲游的状态。这样的句子比“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更好了几分。普通的一个词牌,到了苏轼这里,竟是填写得如此之妙,这就像是以诗为词,或者以文为诗的高超技巧。他就这样在词句的开始入境了。步履轻胜马,这是一个十分奇妙的状态。马蹄声似乎象征更多的是那种宦海功名,捷报飞传的场景。而在这首词里面则是一种逃出尘嚣的意味。他似乎有一种笑傲江湖的豪情,官职被贬了一次又一次,一句何妨,真是将此中的不屑和豁达写得深刻无比。

这首词写遇雨,虽然读起来更像是云游,但终归只是为了内心豁达的光亮做一个铺垫。下半阕的词境多了些人生之悟,比如从这风雨敲打中近乎入定的步履,思考着政治宦海,起起落落,阴晴不定,这里的苏轼像是一个智者。他已经从这风雨的敲打中醒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变得更加的睿智,你可以想象他某日和乡野老叟醉卧黄昏的景象,这都是一种对人生的积极超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心里这样明净,没有半点泥沙,穿林打叶之声像是启悟人生的敲打声,顿悟和启示就在这雨中完成。

苏轼的喜与悲伤,醉与超然,镇定与自若,坦荡与不羁,都在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之中。这种境界是宋词的超然之境,它是需要人生的达观精神和积极的乐观主义做支撑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这句话里面我们可以想象苏轼的姿态。他是闲吟者,漫游者,宋代的官场功名对于他只是一个虚词,塞不进这个词牌里面。他在这个词里面并不是像历代的词人那样一味地写修身养性,治国齐家,他有更超然的笔法。这句话的意境恬淡清高,便是苏轼超出宋代众多词人的地方。

雨后旅途结束,苏轼轻巧之笔,已经点破了世间的桎梏与心灵枷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词的末尾这句看,他的傲气、逸气似乎都兼备了。春风吹来,酒醒了,人却并不曾糊涂过。你隐约还是可以感觉到这词句中遮掩不住的旷达超逸之气,觉得他的确入境了,“山头斜照却相迎”,到了这里,苏轼已经在内心为自己找到了归宿。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34
发表于 2014-5-22 12: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风雨后,落花满卷——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
  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宋代的词人似乎都经历过苦读、贬谪。他们大致的人生轨迹如戏剧一样不可思议,经过寒窗苦读,深山夜行,到了京城,或闻达或落魄。词人张舜民,字芸叟,号“浮休居土”。他的人生轨迹大致也是如此。这个读过无数典籍的进士,曾经出任过幕职、襄乐令这样的小官。他生性耿直,元丰四年(1081年)召为行营掌管机宜文字,随从宋军进攻西夏。《宋史》本传称其“慷慨喜论事,善为文”,用在这里却是准确的。这个书生似乎一下子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激动情绪,征战不利,他作诗讥讽宋军的西征,不料被人弹劾,这一次就被贬至彬州酒税这个无关痛痒的芝麻官。

这首词里题写岳阳楼,“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这是出自《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意。词人在这洞庭湖上的岳阳楼登高望远,心境是伤感而低沉的。

透过这个进士的心灵,可以体会到古今的迁流之苦。

宋代南北两朝,进士是很多的。但这个进士,则气质不凡,功名可以弃之如履,即使是做小官,他都要认真的做得无可非议。

张舜民在元祐年间曾经因司马光的举荐,而入职监察御史,后任秦凤路提刑、陕西转运使、陕州、青州、定州、同州、鄂州等地的知州一职。这个知州的履历表似乎写满了古代中国每一个州县的名字,由此也可以看出谴谪之途的艰难。这样的路途,几乎覆盖了中国北方所有重要的州县,而这一次他来到岳阳楼,地理上比以往更为偏远些。“十分斟酒敛芳颜”,且斟酒慢饮,这贬谪似乎是家常之事,心酸和悲苦可以下酒。大约也是因为词人为人生性耿直,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其浑厚坚实的笔力,有凌云之意。于是有些词自然就写得古雅、朴拙,富有真实情感。

元丰六年,词人因诗作讥讽当政,被贬监邕州盐米仓,改监郴州酒税。这就离洞庭湖很近了。洞庭湖这座建筑,在贬谪、流放词人的心里是一个坐标。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阳关、渭城,出自唐代诗人送别诗。“休唱阳关”,表明了作者豪迈、洒脱自如的心态。这种开阔的心怀,不因贬谪而自悲,不因迁徙而愁苦,是宋代流离之途词人们内心坚守的一种精神。这种人格精神是大开大合,看透世事,安然自若的镇定。词人似乎将愁绪能独自融化,承担,不以为意。这是一种向内在寻求依靠和寄托的形式,而非转向外界寻求慰藉。他一路上行囊轻重,雨露寒暑都可以忽略,在南去的路上搜求山水书画,各处士大夫家所藏名作,还也是度过心灵困境的一种方式。

“何人此路得生还”,这一路上只顾埋头金石书画,卷轴之内才有他心灵栖息的地方。他不是对于何去何从的疑问,而是一声叹息。

一个进士,一个过客,一个读书人,他的不同身份都给了这首词不同的诠释角度。他生平酷爱笔墨,流连山水,性情耿直,不粉饰不雕琢,亦是懂得事理的人。“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栏杆可以是入仕的时候宫廷书院高楼,可以是这之路上的洞庭湖上的岳阳楼。还可以联想到当时遭贬监邕州盐米仓,直到元祐年初被赦还的人生经历。

大宋的官场,是复杂而扭曲的,家国情怀与个人精神世界之间的丝丝缕缕,都足以让一个词人不堪重负。所谓“天闲云淡”,倒是对自我内在的解脱。风花雪月看破了,才能获得观察思考的新角度。

他写这篇《卖花声》,已经是在人生最猛烈的风雨之后,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天高云淡。一个性情中的进士,他读书、作画、流落江湖,不是在躲避人生的困厄,故作姿态,而是一种摆脱。这个进士的精神和灵魂都是自由的,不带枷锁的。他贬谪几乎辗转大半个北方,做一个城邑的小官员,却并没有牢骚与不满。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35
发表于 2014-5-22 12: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处问知音——李祁·《南歌子》
  袅袅秋风起,萧萧败叶声。岳阳楼上听哀筝,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

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可怜无处问湘灵,只有无情江水,绕孤城。

古代的岳阳楼,秋风吹着青衣,也许还能听到词人的琴筝呜咽之声。潺潺如流水,萧萧如寒烟。心灵寂静的时候,在岳阳楼看秋色袭来。一切都是古朴,淡然的色调。

袅袅秋风,萧萧败叶,落叶的声音,风起的飒飒之音,拂过楼上客人的心。词人李祁独上岳阳楼,和曾经到过这里的古人先贤一样,看门前流水,听古筝清脆的音调。像是寻觅山水的倦客,寻了位子坐下,饮一杯淡淡的酒。湘水流域拙雅的山水色,濡染耳目,这样的景致是清新飘逸的。这秋风不似扁舟载明月,采撷药草入深山,那秋风是旷达的。也不似梧桐落雨,粉墙琉璃瓦,风是过眼红颜。

写一篇与岳阳楼有关的词,需要有一颗开明,畅达的心灵。岳阳楼,在湘水流域的一座古楼,它有传说中的神奇色彩,带着空灵的美,是词人们聚首的好去处。独坐岳阳楼,这是空旷之感,孤云从四野逼近,这里已经让人感到山雨欲来。秋风起,落叶飘,残败的风景在窗外,孤独而冷清。无关红袖添香,夜读暖茶,岳阳楼在历代词人的笔下都呈现出的是冷清与空旷的色彩。词人的心情是沉重不可安闲的。

那么,风是怎样的让人感到冷意呢?词人固然不是心灰意冷的云游人。

李祁这首词里的“风”,基调是肃然、冷落、孤清。情感色彩是倾向于“悲”的一面。以“萧萧”写枯枝败叶,枯叶是簌簌的细密声响,落在湖畔、古寺。秋风和落叶,秋天常见之景,由此,也就点明了时节。

俗语说,但求与古人心心相印,这古筝之音,即是如此。流水知音,南山菊花,心的栖居,总是需要这暖暖的词句来抚慰。从岳阳楼上传来的古筝之音,是凄愁,可以想象在湖畔上的天空,这音如哀鸿惊弦,如雁阵落日低鸣,细密而尖锐。古筝的声音嘶哑、铿锵、朴拙,客人们落座之后它就开始不断地演绎这聚散离合的曲子。听一听这楼上的孤独曲子,依着栏杆看洞庭的秋天,视野中江上月光也是冷色调的。虽然并没达到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但其所有的内蕴,依然让人不能释怀。

古筝,它的声音能带人回到某一个朝代的黄昏。一切都是暗哑的,低沉的声调徘徊在耳畔。岳阳楼曾经有过多少失意的诗人、雁阵、孤云,随着时间的沉积,它具备了一种情感体验和表达的可能性。

听琴声,慢斟酒,岳阳楼如一座烟雨亭,南北的路人总喜欢进来歇息,舞文弄墨,摆出琴棋。

静坐岳阳楼,看着江水、月光,音乐逐渐会将人的情绪和心事淹没。这就是听音调低沉的古筝之音所体验到的心境。

古乐有雅有哀,它的艺术特质是难于模仿的。哀,是悲伤,悲哀,沉重。哀铮,这个词在古代人的心里,是指向沉痛的情感。古筝音质拙雅、郑重、肃穆,适合表现内心的苦闷与怨愁。它和秋天的萧瑟之景有着共同的歌调。听筝的人,衣袖拂过琴弦,坐在楼上看客人散去,到了黄昏浮云来到窗前。

千年之后,到岳阳楼上去喝一盏酒,悠悠流水渡头依旧不变的沧桑提醒人,旧时的温情尚未改变。“雾雨”,“烟波”,依旧是冷色调。没有明朗的开阔视线,有一种沉闷的气息。这沉闷是由于内心的孤苦,也有几分颓唐的意思。古老的铮,声色依旧,洞庭湖的风景时过境迁,没有当初的雅致了。百年之后,岳阳楼相遇,词人们照例会举杯相庆,吟叹这风景的冷清,人生的凋零与反复。岳阳楼还是那座空空的楼,拨弄古筝的人,倾诉心事的人,都在变化。“可怜无处问湘灵”,湘灵,是指传说中湘水流域的神灵。只是湘灵无处可觅,岳阳楼的词人只能苦心煎熬,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江水绕着孤城,这是无可排遣的心事,安闲是不存在的。

独上岳阳楼,有一眼望尽天涯的感觉。岳阳楼的故事作为一个物象,它已经与人们的审美趣味一起定型,成为一个敞怀往事之处。它的悲情、苦情,皆是这篇词的主旨。

岳阳楼里没有隐士,没有闲客,只有愁苦士子。这个黄昏,茶只喝了一半,听着孤苦的古筝,似乎在座的都不胜唏嘘。

只是人生的际遇如此,凄凄冷月,这琴声,清茶为谁弹奏,为谁所沏又有何妨呢?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36
发表于 2014-5-22 12: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那个红衣黄花的午后——吴文英·《惜黄花慢?次吴江小泊》
  次吴江小泊,夜饮僧窗惜别,邦人赵簿携小伎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酒尽已四鼓,赋此词饯尹梅津。

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

仙人凤咽琼箫,怅断魂送远,《九辩》难招。醉鬟留盼,小窗翦烛;歌云载恨,飞上银霄。素秋不解随船去,败红趁、一叶寒涛。梦翠翘。怨鸿料过南谯。

宋代的词人性情各异,有的寻求渔舟蓑衣,避世深山做逍遥之人;有的力正时弊,在宦海中沉浮;也有的牢骚弄墨,逞才使气,做烂笔头,酸书袋。吴文英则是一生辗转天下,写词锦绣华美,才气横溢。

沈义父《乐府指迷》谓之是“梦窗深得清真之妙”,词句,格律都是做足了功夫。况周颐《蕙风词语》说“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吴文英即使是送别之词,据用典故,也是清流一泓,洒脱自若。词语虽然是华美,但不空泛。

送客,宋人的离歌,熟悉的声调又回来了。送别之情,在江河,在渡口,在客船,在夕阳下,不同场景似乎宋人的身影总是在最伤情的瞬间出现。看到他们挥手相送,转过桥头,枫叶落在脚下,菊花已经谢了,才高八斗的古人写完词卷,挥挥衣袖,往酒家走去。

送客吴皋,宋代的离歌是一地明月,落满衣裳。这声声别离,是秋风之歌,是文化的缩影,它为后人留住了这动情的一幕。

“次吴江小泊,夜饮僧窗惜别,邦人赵簿携小伎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酒尽已四鼓,赋此词饯尹梅津。”

这是此篇词的题记,古人送客,及至桥头,霜花落满地,长亭短亭,车马停驻稍歇,雁阵从天空掠过,杯盏里的一片红叶就是主人那依依不舍之情。送客总是在这样的秋色中,这也是中国古代送别诗词的一个深情之境。

送客归去,一曲离歌,不带乌纱,不穿黄金衣,只是为这道别清唱。

宋人的离歌,一如吴文英的词篇,精深绵密,华丽浓情。唱一曲离歌,从此不再相遇,古人的心扉,写满了伤痕。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角色来演绎这送别的场景,他是属于这时代的伤情氛围下的才子。他的落魄、流落、大富大贵、大起大落,“离亭黯黯,恨水迢迢”,是隐藏在悲剧中的插曲。

有了这份深情,吴文英的词方显几分别致。因为古往今来,伤离别,断肠词总是有过许多,风雨日暮,萧条岁景,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泪水和诗情。“送客吴皋”,“枫落长桥”,索性就写得直白一些,把不舍和心意都藏得深一些。只用短短两句就写明了地点,时节,仿佛是告诉你一个地址,一个约定的时间,容你亲自去看看那霜冷之夜,感受那枫叶长桥的凉意。

然而,回到那个朝代的秋天守在枫叶落满的长桥却太过于困难。“离亭黯黯,恨水迢迢”,熟悉的节拍和韵律似乎又响彻在耳畔。看着客人的船只映入水天一色之中,霜花满衣,遍地红叶,这愁是难分难解,只是一味的往深情处去。于是,此情此景就应了词牌中“惜”这个字的大意。

接下来写客舟、水路、两岸景色,笔调就鲜艳了许多,虽然写的景依旧冷清。“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红衣,就是指水中的荷花,秋天霜寒,自然就凋零了。一个“老”字,一个“锁”字,时光寂然凝固,客舟远去,身影消散,牵念更是那水中涟漪,一点点的扩散到远处。

清代学者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认为“梦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反南宋之清,为北宋之秾挚”,这是对吴文英词法造诣的认可。

送别之情,在古人诗境中多以“悲”为上,“愁”为次,但吴文英此篇则讲究的是将其融入事理情境之中,将沈约“系舟江畔”的典故化用,来写送别之后主人的心情。吴文英的深情,是“望天不尽”,云卷云舒,是落荒天地之间的古雅和盎然。铺排景致固然不是艺术创作的上佳选择,但精细之处,词句里的玲珑笔意,则是浓情深处最出彩的地方。这样的灵气避免了写送别之情惯用的滥情铺叙手法。

词的下阕写仙人琼箫,声声追远,是借用前人词中的典故。而关于《九辨》同样是用典陈情,即使是宋玉这般的词篇,也招不回送客的断魂。宴饮惜别,醉意朦胧之中,小窗前烛火晃动,顾盼左右,心酸的离歌唱起来,歌声飞过云霄。这是吴文英的宴饮惜别,送客欲去,虽然有点晦涩曲折,但写到动情处,灵气依然。“歌云载恨,飞出云霄”,这是以艺术的夸张和想象来写宴饮送别。正像是一生未入仕途的吴文英,不知不觉走遍了天下青山,词句里的惜别都化成云朵。

前人说“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这里将吴文英与宋词大家周邦彦放在同一个位置来评说,对于其词篇的艺术风格特点也?一定的概括。

梦翠翘,翠翘是指被思慕之人,也可以理解成醉中顾盼思慕的那个女子。

宋人的离歌是销魂的,断肠的,迷人的。送别之情,几欲忍不住泪水。梦窗词晦涩处有“败红趁、一叶寒涛”这样的句子,让人不明就里,也有“歌云载恨,飞出云霄”的云中歌调。

其实这首词是可以作为一曲离歌来欣赏的。主人送客、饮酒,望着天空,低首吟诗。听听这离歌,声声都是不舍,句句都是挽留。送至青山前,一曲唱完,乘舟欲去,东风吹来,云霄彩虹是那样的绚烂。

且送客去,趁着秋色解船渡江,去寻那绿竹,云朵。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4-25 06:29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