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推荐:花落烟云梦——周语
种花人
诗儒
Rank: 5Rank: 5



UID 4410
精华 35
积分 2021
帖子 378
积分 2021 个
魅力 0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12-30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3
发表于 2014-3-28 09: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在时间的深处醒来——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

彤云又吐,一竿残照。

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

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

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

一杯未尽,离怀多少。

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

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

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古代的状元写词,是春风得意,下笔千言,这种内在的气势是不可模仿的。状元的词有书卷气,有少年情。笔下有温情,词人时彦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己未科状元,气度不凡。而这首词则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宋代状元郎的内心情愁、思绪。

时彦有着古代读书少年的勤学之风,儒家的积极入世观念。作为世俗世界膜拜的知识精英身份的状元,他曾被授笠书颍州判官,后来官至集贤校理。他的人生轨迹是一个诗书少年的道路。时彦的官场生涯,仕途,对于史家来说亦是充满神奇色彩。当年在开封任职,时彦一人之力,将开封整个城市整顿得城邑安宁,盗贼敛迹。这是一种政治魄力,而非官场手腕,策略。

状元,他也有普通的一生,寒窗苦读,霜雪满衣,翠色漫卷的时光。

词的上阕以虚写境,将北方的山河之色展现在笔下。而在词的下阙则写回忆,苦短之思。写离别之情,写佳人红粉,那内心隐隐的一丝苦衷。他写“胡马嘶风,汉旗翻雪”,这是一种高蹈的理性精神,这种诗意在他后来被罢黜官职之后也没有消失。胡马,是指北方民族的战队骑兵,而汉旗,则是指宋朝的军旗。军队与车马在风雪中前行,这种笔法是一种写意,短短几句之间,将北方战场那种酣战的古典气息描绘了出来。这种经历,感性的经验在构思的过程中通过艺术想象,将古战场复活了。字句凝练,凌厉,鲜亮,有沙场铠甲的金属光泽。北风呼啸的山谷,胡马嘶吟,雪花飞舞,意境渲染得十分有渗透力。

“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北方的天气变化无端,风雪沙暴席卷而来,转瞬之间又归于宁寂,云朵飞过青山,漫天的彩霞如火焰般燃烧。浓烈的色彩对比,让人感受到北方的内蕴。继而霞光暗淡,“一竿残照”,古木,衰草,乱山,砾石,组成怪诞的风景,北方的荒凉景色又展现在眼前。

“星斗横幽馆”,古代的夜空下,寄宿的客舍可以看到星光,幽,就是幽境。简陋,安宁的客舍。“夜无眠、灯花空老”,这是写词人身有所思,夜不能寐,客舍的灯花摇曳着。“雾浓香鸭,冰凝泪烛”,就是指鸭形的熏香炉那袅袅的云烟,蜡烛的溶脂似乎都冰冻了起来。这个漫漫的古代长夜,要怎样才能安然地度过呢。

“长记小妆才了”,接下来词人写“宠人”的形象,用的是间接描写的手法,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经意间给读者留下悬念和想象的余地。就像是画师用线条勾勒出女子的容貌。离别的时候,这个女子的装束依旧是淡然,清秀,不需浓妆,红粉。

索幸这个状元郎不是只懂得香艳宫体诗的腐儒,他是有真性情的士子。他对词中女子的勾画、描写都是虚实结合,在显与隐之间完成形象塑造的。短短的词句,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挥洒自如。

醉后入梦,酒中愁肠,这词境原是悲凉的。一个女子借酒浇愁,“一杯未尽,离怀多少”,这样的宴饮,哪怕是一杯酒都会醉倒。这酒宴之上谁知晓她的心事呢?

这个送别的场面,没有悲歌,只有一个女子的依依不舍,她的叮嘱,她的忐忑不安。“都是醒时烦恼”,这句话则是写情到深处,身不由己,这情思是细腻深婉。醒了,醉了,这是缠着人不能抛开的。“忍思量、耳边曾道”,送别之时,难以掩饰的牵念,就近前在耳边轻轻的叮嘱。此情此景又似乎回到了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遐思,

元丰二年的一个良辰假日,只是等待那东风过后,思慕之人能策马归来,共赏花月。“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想象归来的欢悦,重逢的心切,无论是这词里的女子还是梦境的虚构,这样的时辰总是可以期待。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4
发表于 2014-3-28 09: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好词需要静心品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5
发表于 2014-3-30 12: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吴越情歌——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在古典文学的谱系之中,古人赋予爱情以玲珑、婉媚、甜涩、不同的情感想象。如果你想理解它的神秘,想在回味之中与古人谈论这天地间的至爱,最好去读一下林逋的诗歌。林逋唯一的写相思之情的词篇,是对古典爱情世界的最美解读。这美,是清静之美,它是江浙的山林,南国的气候孕育的幽美。这美,是幽静之美,带着吴越之地浓浓的风情,是相思,是踏歌相送,稻花盛开,梅林雪纷纷。

林逋的情歌,有着浓郁的吴越清曲的味道。清新明快,是独居山中等待稻香吹来的刹那寂静;回环复沓,是隐身古木庭院听雨水落在木瓦,彩虹从午后的山崖升起;一唱三叹,是踏过竹溪,穿过杨柳和海棠、梅花,看燕衔春泥落在屋檐下的自在心绪。

吴山是青葱色,越山也是蓊郁一片。翠绿霞光遮住山头,便是翡翠色的蓑衣。林逋隐居的山谷,也许是开满青色的小花朵,铺满石子和木板的。泥土的气息顺着这相思的浓情,随风穿过院落。

林逋早年漫游江淮间,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真正的做到了以自然为一的境界。在宋代的归隐词人之中,他是最彻底的一个。与高僧往来于草庐,森林,山寺,与茶客对弈于云峰之下,与渔者樵夫相遇于水泽,谈笑风生。他们似乎是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俯瞰人间的悲喜故事,写情歌,相思意,都是明快,自然,仿佛是云外之人,不会为尘埃沾染衣襟。

心神明净的词人,他的词是云带缕缕。宋代词人是以山水为生命的延伸,这一点要比前代写游仙诗,山水玩赏的境界高出许多。当宋人的生命与这山河的灵气融结在一起,山水承载的是他们的生命理想。而词人的精神气质经过灵秀山水的陶冶,更显得超尘脱俗。

古人在江南,心有相思之意,往往是采撷红豆,莲花,驾着轻舟寻觅春的气息和影踪。就好像是陶渊明误入桃源,看到远离尘世之人的日常生活,免不得要饮酒,把盏。但是林逋的相思,却是有目送飞鸿的痛心。他常年生活在梅花,仙鹤,森林的清幽世界里,词句自然浓情而不妖艳,只是带着说不出的深情,“君泪盈,妾泪盈”,俩俩相望,面对无语。

吴山一片青,越山一片绿。绿色,或者黛青,像是古代人出门求学,仕途行旅中佩带的美玉之色。色彩清畅,明朗,使得相思之情并不沉重。民歌特有的清新明快,使得这个隐士的情歌有潇洒之意,这种快意表明,词人对这些爱情的想象、理解、思悟,是参透相思之苦的。

林逋生在宋代,孤高自傲的性格,与这个时代的诗人是有相通之处的。沾染的苦与寒,就像他隐居西湖,在孤山栖身,草庐屋檐下过的那种生活。这些滋味是超越生活与时代的背景的。这个种植梅花,与仙鹤为伴,山水为客的隐士,他的神奇处也就在于此。他能感觉到情到深处,“两岸青山相送迎”,大自然是有情之物,生灵都是有着灵性的。吴越山水,清清的歌,浓浓的情,欢畅的笑,苦苦的思,都是真性情,真境界。哪怕这只是一个隐士在寥落冷清的时代写的一篇艳词,它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这个层次。

游历江淮,闲居杭州西湖,甚至很长的年月里,足迹不入城市。青林,白鸟,红叶,冷松,这是林逋的精神世界。绿竹,树木围绕着居处,这是闲静。鹤闲,蜂懒,棋子无声,这是内在生命充盈的空间。虽然古代的时空是不能完全摆脱隔膜感,但是岭上白云飞过,花荫垂钓,则是同样的溢满生命真机。就像词人在写“吴山青,越山青”,这样的句子简单之极,却有绵绵无尽的蕴藉。离别之情,犹在当中,不可割舍。

林逋的生命境界是那个时代少有企及的。明沈周诗写他的清雅,闲致,疑是超然之景“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他隐居山水,宋真宗能够赐送粟帛,他却并不以此为谈资。他一生不趋名利,喜恬淡,自然,他的句子是真正的神奇,有生命的浓情,有清远、脱出世俗的高绝。直到他一身相忘,化作梅朵丛中的一缕烟尘。至于宋仁宗赐溢“和靖先生”,则还不如品读他的这首情词。

试问“谁知离别情”,这是林逋情词中的一个问句。常年隐居,不问世事,并不等于他的心灵是封闭的。他的梅朵、仙鹤,是花落处的知音,他的相思、相送,是青山里的飞鸟。他的世界是一个空灵的世界,虽然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其人本身却是懂得世情,心有爱意的。“罗带同心结未成”,那用华美丝绸做的绳结尚没有完成,却已经等不到船儿离去,相送归别的时日。

林逋的浓情,像是那连绵不断的吴越青山,怎么看都是愁,怎么躲都躲不开。相送而出,泪水盈眶,清新优美的句子使人不能忘怀。钱塘江的江水不断叩击心灵,那是一个宋代隐士如烟往事俱忘却,拂袖归来的瞬间。

隐士的性情,原来除了世间的孤高、清傲,也可以有浓情、相思。这才是一种真正完整的人。只是这样的相思并不会把情意变成一种词语的艺术,而是发自内心的期待。这样的人,才拥有更为完整的人格和情感体验结构。

一个写情歌的宋代隐士,他的生命已经与山色、流水,吴地景物悄然的融为一体了。

吴山,越山,春夏的青,绵延百里。罗带同心,是多么美的故事和念想。

至此,林逋的江南孤山、梅朵、钱塘江的水,终于构成一个圆满的世界。

有山,有水,有鸟雀、花朵,便是人间仙境。

而这般相思,亦是难得的圆满。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6
发表于 2014-3-30 12: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迷失沧海的蝴蝶——朱淑真·《眼儿媚》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宋代的女子,比如画本里的朱淑真,在民间评词弹唱的曲子里,她是一个吃得酸菜,咽得怒气,知书达理,清丽脱俗的小家碧玉。但是她与走江湖的民间女子不同,填词写曲,都有清雅、温暖的意味。

这个宋代画本里的俏女子,写春愁,明快处是花园朱楼,缠绵处是海棠红杏,笔调清新婉丽,即使是感伤,也有含蕴的魅力。古代写春愁的词人要么写得怡然自得,要么苦思不堪,连人儿也比花儿憔悴。朱淑真写春愁之明丽、闲雅,人在美景中的相思都是带着暖意的。翠眉儿紧蹙,花香暗暗地吹来,换了宋人那自我陶醉的词境,带着懒洋洋的暖。朱淑真的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风格。

词篇注重情境的铺写,“迟迟春日弄轻柔”,一个“弄”字写出了其中的闲意和可爱之处。第一句就标明了这是一篇暖色调的抒情词,不酸不苦,比书生将军们更有自在心。这情是“巧”,是“轻柔”的,而“迟迟”二字似乎也是戏谑的味道,但仍然不失温雅的格调。春日阳光轻轻地唤醒了人儿,开满鲜花的小径流动着芬芳的气息,扑在人的心里是痒痒的,甜甜的。

清光绪嘉惠堂刊本有朱淑真的情词,每一句都是能够用来在春天的阁楼里细细品读的。花间的幽栖居士,她的词果真是不拘一格,时而艳丽,时而华美,但不会让人感到雕琢,堆砌的繁复。

春和日丽,万千紫媚,朱淑真很善于这种情景的描绘,她能很恰当的掌握词篇铺叙,描绘的节奏、尺度,笔调明快无比,这是能够融情境与心事为一体的铺叙。在这个方面,朱淑真写春愁,已经不再流连于一味的伤情。

伤情,是宋人的一种特有艺术气质。它往往是在烛火温暖的案头,红袖添香,突然地陷入悲伤。看着春天的美景,蓦然莫名的心生怅惘。这种气质是与宋代的整体氛围和文化心理有关系的。这样的美有它的脆弱和风格。对于这个审美概念,宋代的女子用生命和青春演绎的故事,远比唐传奇,民间小说更为真挚生动。

清明之后,云朵萦绕着朱楼,景色不再如先前那样的美丽,有一种不堪回首的失意。但毕竟不是闲庭院落,到处是凄凉的色彩。春色刚刚褪去,午睡片刻,似乎就又回到那花香溢满的小径。词人仿佛是一身淡妆,穿山越岭,披星戴月,衣襟沾满山野的菊花香。

将词中之愁,花中之艳写得酸酸的,痒痒的,都是容易的事情。但是能写成一派生机的样子,清新婉丽,则是比较罕见的。这也是宋词的一个内在的沿袭,百千年来词人们似乎一提到春,就是愁和悲了。而再加上相思这样的主旨,写出来大多都是伤时感世。能够将春的愁,花的浓,云的淡写得轻巧洒脱,对于词人的立意能力和填词功底是一个考验。

明代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而另一位画家杜琼则认为“其笔意词语皆清婉”,简简单单的日常景象,到了她的笔下就凭空生出情致来,浓淡总相宜。可见朱淑真在艺术创作立意构思方面确实是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的。

“春光正好须风雨”,朱淑真原来也是有天真烂漫的一面。烂漫,这是古人拥抱春天的恣意、忘我。这样的审美角度,能拉近我们与宋人的心理距离。题写物貌,或者言辞传情,朱淑真体物写情,写花间之事,往日闲愁都有了清新的味道。时值春光明媚的时节,仿佛是雨后的新鲜味道,是春衣初试,风和烟暖的样子。午睡之时,恰临窗边,莺声袭来,已是清明之后。场景瞬间转换到了午后的窗阁,黄莺儿跳来跳去,吵醒了睡梦中的女子,让人觉得那“迟迟”的春,浓浓的云,缭绕着阁楼,迷人的景象是刚才睡梦中的畅游。这一点模糊之美和情境的转移,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余地。

人怜惜花的消瘦,而花儿却不知人的憔悴。

朱淑真的伤情,就是这样点到为止,给人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若是宋代京都画本中那青衣怜怜的女子,她一梦醒来,看到的是繁花似锦,天地间的流云落在庭院阁楼、杨柳、海棠树上。

春之愁,是甜甜的,温暖的。朱淑真笔下的女子,或者说是她自己,在这个黄莺儿的鸣叫中从睡梦的世界醒来,醒来的愁,忘忧的梦,更衬托出这个女子的心灵是满怀喜悦的。即使这愁绪来临,恼人的光景唤起内心的点点迷茫,娇柔装束之态却是不曾见的。

花之影,莺之歌,这是富有情趣的画面。简单的白描手法,将女子的情思,心理都映照了出来。朱淑真将其内在的情感渲染在绿色杨柳和开满鲜花的小径上,人与花,花袭人,午睡梦醒,黄莺儿啼叫,上下阕词句中间有着很强的连贯性,内在的情感贯注,连绵不断,这就是春愁的本色,“轻柔的”,“萦绕的”,似清风,似云雾,久久不肯散去。没有过度的伤感,亦?见女子的暗自垂泪,春天逝去,轻快的心情似乎又回来了。回首处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荡漾着欢快愉悦的心情。这个女子在海棠树下的心事,却只能留给后人猜测,争论了。

在朱淑真的词里,这春是用来畅饮,用来醉,用来念的。词如淡酒,情如绿柳,到处是春色,是黄莺儿的吟唱。

朱淑真的“断肠词”已难寻觅,如今要读她的词,只好去寻清代的刻本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悟解这春之愁吧。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7
发表于 2014-3-30 12: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一朵花的前世今生——萧泰来·《霜天晓角》(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

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

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古代的梅花,常常盛开在读书人的书斋,风雪之夜,淡淡的清香能让人回味良久。

这种清香从雪地原野飘落书斋,它的存在是与人生的苦,仕途的悲,行旅的困厄联系在一起的。走到冬天的黄昏,雪花落在水墨色的柴门上,城墙,客船,驿舍,山谷,梅花,这精灵般的植物似乎像是僧人入定,独坐天地之间,有着奇异的神采。

梅花的花朵是华美而清雅的,透过词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嗅到它淡淡的芬芳。古人说梅令人清,菊令人旷,是指它们的超然秉性。萧泰来写“梅”,他关注的是这种花朵的内在精神气质。梅花的精神气质也就是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境界。这种境界古往今来,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源自于人们对梅花高贵、洁雅、不羁的精神姿态的认同感。在这种共鸣之中,它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身份的归属感。

但也许只有残冬的梅花才有这样的清香逸气,不为人间烟火气沾染。寒山一片,雪花满地,梅花的生存环境总是“千霜万雪”,它在这样严酷的时节萌芽,开花,成长,梅花的高洁与坚韧就在于此。心里有一朵梅花,行走在冬天的冰雪里,就会感到春天的暖。古人每每在冬天看到寒山的梅花开得遍野都是,这一道风景就像黯淡人生里的光亮,闪烁了许多年。因为有它的存在,人生的惨淡之景,才有了神奇的色彩。

古人谈论明月雪时,冷酒,案牍,荒山,归隐,总会提到梅花。因为梅花是隐逸精神的复归,它坚守着,“受尽寒磨折”,它是世俗世界里的灵秀之物。荒山古寺,落魄失意之人,踏遍天涯路,到了冬天,这才发现它的美与坚持,原来已经超越了世间的失意与伤害。没有什么能够伤害它纯净的心灵,它天生的清洁本质,不会随着命运的变幻而凋落。

只是梅花终是世间之物,虽然没有烟火气,亦不是神仙世界的飘渺和虚无。因为这样的超然是不着边际的,只有耐得寒苦,经得风霜,它的生命才更饱满。它更像是会思考的人,懂得用自己有限的力气去面对未知的结局。在风雪中,万古长空之下,不会兀自消残,总能等来春天的阳光。

萧泰来写梅花,“浑不怕”三个字,是拟人化的写法,写梅花的品格,是看破百媚千红,想到此身寄予无所托的神往之意。经历了寒苦、冰霜,它的心变得无比坚强,全然不再害怕和担心伤害的来袭。它的立定,是超出世俗的喜好,逾越是与非的边缘。

梅花能够承受苦寒,在寒冬盛开,其独特的生命周期与禀性,是历代词人所赞颂的。它的生命力源自自身的“瘦硬”,坚韧。而“清绝”,则是指象征寓意上的高远、超脱。因为它的明净与高洁,也因为它有一颗饱经世间荒诞、虚空、悲凉的心。“知心惟有月”, 它的天性如此,冰雪之中显得轻盈、清媚,有着端庄的神姿。它独自默默地等待着,它与世无争,悄悄地开遍深冬的黄昏山崖,它的性情是如此的高贵和典雅,以致于只有天宇皎洁的明月才能知晓,理解它的心事。它的落落寡合都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大坚强。

萧泰来的梅花,它的淡香,是“清绝”,是纯净的洁白。仿佛从雪原或者青山上遥遥望去,明月刚刚穿破云层,洁雅的梅花,生于天地之间,苍茫的山野,它的清香是云朵般的闲散,自然,与世无争。它的形象与色彩总是超出了绚烂,繁华的概念,具备空灵的气息。它的知音不是海棠,或者其他娇柔的花朵,而是空山雪影,超尘脱俗的云游之客。

这就是萧泰来最失意的某年冬天的梅花。它是历代诗人的骨骼,枯瘦,坚硬,而泠然自若,不畏风霜和刀剑的逼迫。静静的在落雪的时分,浅浅地呼吸,坦然自如,根基立定在苍山云海之中。没有所谓追随春风的性情,它的静默不语,它的内敛与绝望,都与那些暖春的花朵不同。只有这梅花看遍世间的残冬与凋零。但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大约都是如此这般,看遍梅花,亦是赏遍了海棠。

其实,如有来世,做一朵荒山的梅花,看雪落在你的肩,你的衣,你的灯花里面。这也是一种幸福的许诺。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8
发表于 2014-3-30 12: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盛一简竹叶春泥——舒亶·《散天花》(次师能韵)
  云断长空叶落秋。寒江烟浪静,月随舟。

西风偏解送离愁。声声南去雁,下汀洲。

无奈多情去复留。骊歌齐唱罢,泪争流。

悠悠别恨几时休。不堪残酒醒,凭危楼。

在宋代的词史上,如果系统的解读词人的身份,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身份之于词人,总是与平生的遭遇联系在一起的。哪怕是去做隐士,做宰相,都是借着一种身份,摆正了架子做一个俗人。

说起身份,实在无法估计有多少人是秀才,进士,还是春风得意的状元郎。若能读得懂这其中的坎坷,读词的时候也就能看透那人情世故、冷暖、无常。

古代的华章,似乎刚刚开卷,就会碰到携带辞书、墨砚,骑马赴京赶考的人。只是这次遇到的是离筵回程的青衣进士——这首词的作者舒亶便是如此。

古代诗词写离愁,总能望见水畔客舟,山寺驿道,惜别之人缓缓卷起衣袍,为知音弹曲斟酒。这送别,是一种古雅的仪式,因这种深情是不会被遗忘的。车马启程,绿舟翩翩,你会在词卷里看到古人站在岸边、山林、默默远望。

宋代的烟雨城池、村落,是沉默的,色彩萧疏,是画本上的朦胧色。这光彩是流动的,村野,炊烟,流云。古代的苍空,云朵悠悠,在大地之上,有鹦鹉绿,有桃花红。

“云断长空叶落秋”,“断”这个词勾勒了天空、云朵、秋色之间的一体关系。舒亶的这篇词上阕写得犹如隐士送客,挥衣袖,掣轻舟,暖风相送。这色带是流动的,淡的,柔和的,婉美的。所以看上去这寒江、青烟、水浪,都如镜中流动着的一般。寒江,因为这是到了秋季,江水变凉,也是在映写心境的低沉。送别的场景,寒江,青烟,水浪安然地流动,青色绕转,缠绵。江水,它是沉静的,色彩是冷的,这是渲染和烘托离别的心情。以景物写心境,这是常见的手法。 江面上烟波袅袅,月光随着轻舟流动,“月随舟”,“随”, 暗示了词人想挽留客人,一同畅谈的心意。以平淡白描之笔, 写友朋间惜别怀远之情,看月光,流水,这有点像是现代的简约主义。这种简约,是属于宋代画师的。在词境之中,它更多的是起到点明的作用。

古人以雁阵,飞鸟,杜鹃之鸣写凄凉之意,就是寄托情思,离别意。“西风偏解送离愁”,西风,它总是在古人离别的场景出现,西风送客,就是写惜别的意思。这个氛围的虚设和营造是比较自然,成功的。“声声南去雁,下汀洲”,“声声”,秋天的时候雁阵向南,鸣叫之声传到耳际。

既然是送别,当然有一种感慨。全词写送别,却避开了对送别的直接描写,甚至连送别的具体对象也未点出。

词人写到“无奈多情去复留”,依稀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不舍。冷酒,闲院,是去是留,或者欲留而又无奈起身相送,这情致是写得清楚,也容易让人动情。“骊歌齐唱罢”,骊歌,先秦的典籍逸诗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送别之歌,这是与客人一起唱的。泪水似乎都无法控制而落下。下半段写送别归去的愁,是紧接着上阕词送别之景。送别之后,倍感凄凉,残酒醉饮,其感伤之情如此。

词的最后一句“悠悠别恨几时休”,其情感是“离恨无休”,不可抑止。残酒,危楼,则是词之深境。“残”,“危”,这两个词的修饰意,也是让人感觉到其无限恨意,不可描述,不可抑制。

趁着这秋色,再送客人一程。或者化身云朵,藏在衣袖,可以随同知心人翻山越岭,再辛劳也愿意。

江上那一只孤独的小木舟,流水明月随同它一起飘向宋代的烟雨深处。

古人送客的路上看云卷云舒,月华流水,这种空明是审美境界的极致。日暮沧波,独倚黄昏,暗云垂地,这个宋代的进士,他的词已经写下了很久了,直到再有人读时不知是不是还能想象得到那雁阵南去,白云悠悠的黄昏。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9
发表于 2014-3-30 12: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春日呢语——晏几道·《蝶恋花》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销魂无说处,觉来惆怅销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

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晏几道一生性情孤傲,写的词却是暖意袭人。他的词意,虽然与花间词的深情靡丽有关,但已是清水洗尘,不单纯是脂粉气息,他懂得怎样做到艳而不俗。将词写得深浅别致,哀怨缠绵,这样一个心性孤高的人,谁料内心竟有如此多的暖意。

词人冷眼看世间山水,后人疑是看破红尘。其实心中是有着胭脂色的火焰,不肯熄灭。晏几道一生磊落洒脱,做过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喝喝茶,醉醉酒,断几个案子,骨子里有几分魏晋时代文人的清高与张狂。只是后来的人看到的多是他内敛,温雅的一面。只有心里方正磊落,才容得下这样的似水柔情。

梦入江南,不需要轻舟,地图,行囊,折扇。“梦入江南烟水路”,晏几道行遍江南,却无论如何寻找不到那个渐行渐远的思慕之人。烟水路,这是江南的梦境。江南水乡,绿色的植物轻吹着清香之气,这样的失神落魄不是潦倒,而是沉醉,身心寄情在这粉墙黛瓦的江南,心事就如小桥流水,是凉爽的,喜悦的。

他痴看这山水、古巷、石板、莲子,在客舍睡去,顿觉销魂。这销魂,是痴人才能有的。但是痴,不是愚笨、木讷,而是情深。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小晏亦是“古之伤心人”,就是印证了他的童心,不甘流俗,痴情。所以,一般人说晏几道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层面上将五代以来的词发展到极致,其实也是说他更能容情入“境”,而非入景。他有了痴心、童心,才有这充满理想色彩的江南之梦。

这就是晏几道的痴。“睡里销魂无说处,觉来惆怅销魂误。”它是一种深情的姿态。在这宋代的山水世界,梦中的楼台,是他栖居,舞文弄墨的好地方。因为,这里没有仕途的现实弊端和浪迹天涯的苦愁。

这痴,让人觉得惆怅,觉得销魂,觉得几欲睡去。黄庭坚说晏几道的“痴”,用了几个排比句,可见这小晏真的是痴人。家资、仕途、饥寒、文章,都是一样倾心、用情,灌注着他无比热忱的生命力。冷静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晏几道炽热的情感,打开这扇门,你才可以看到它内心的波澜壮阔,知道这样柔媚的词语出自一个怎样的宋代词人之手。知道他的冷漠,孤高,都是有着缘由的。

晏几道的痴,不是情与恨的痴,而是生命的内在张力,流露出来的情感。他梦入江南的水路,生活在一个真实的梦境里。他一生写过太多关于梦境的词篇,每一个梦境都是江南的莲子红,绿竹茶,离人泪,伤别离。他对梦的理解是融入之后的惊疑,不像宋代的才子们将梦境作为缠绵与相思之地。

欲尽此情书尺素,晏几道想把他的文字留在这梦境中,让那鱼雁带走这流水般的寄情。

虽然书信寄情,北宋以往颇有佳作,每个词人都有其独特的韵味、风格。但是梦里江南,这样的词句,晏几道的最为销魂。他是宋代的人,有着那一个时代人的倾情、淡漠、冷静、寄情。“浮雁沉鱼”,这让人想到古代传寄书信的暖意。饱含感伤的词,依稀有古雅的韵味,有秀气的情调。鱼雁传书,它恰好为这烟雨江南点缀出空幽,缭绕的色彩,富有诗情画意。

江南的爱情故事总是在烟云深处,走遍每一条河流,才能遇到采莲子的佳人。晏几道的江南,正是烟水渺茫,淡淡的色彩,轻灵的氛围,等待古老的舟子渡到对岸,才发觉满心的惆怅。“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正是写此刻的心境。写完的书信似乎是无可寄送的,寻找不到梦中的江南女子,苦情,消魂,断肠的曲子,写出了词人一心的牵念,凄然神伤。

晏几道的江南一梦,是宋代词境的灵光乍现,它与现实世界里的江南是不同的。它是超越了五代宋初词人作品中的哀怨、靡丽和痛心的。它永远是由着烟雨,离人的脚步声传来,隔着时空,雨水,夜晚。

花间江南,烟雨一梦,晏几道的深情是宋代词人精神世界的独特秉性,气质,是不会随着时间沉寂、磨损的。

梦里看花,晏几道的词句便是深情处,回首时的莞尔一笑。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0
发表于 2014-3-30 12: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香草的情怀——李钰·《击梧桐》(别西湖社友)
  枫叶浓于染。秋正老,江上征衫寒浅。

又是秦鸿过,霁烟外,写出离愁几点。

年来岁去,朝生暮落,人似点潮展转。

怕听阳关曲,奈短笛唤起,天涯情远。

双屐行春,扁舟啸晚。忆昔鸥湖莺苑。

鹤帐梅花屋,霜月后、记把山扉牢掩。

惆怅明朝何处,故人相望,但碧云半敛。

定苏堤、重来时候,芳草如翦。

宋代的许多词篇,可以让人感觉到宋人的温和性格。比如李钰以及他西湖诗社诸多的词篇,有一种温文尔雅的风采。这些温和的词,有闲静自然的韵致。这种风格、气质,让他们成为中国那个时代士子的一个类型。

宋代词人这种绵厚,清新的气质就是淡雅。而李钰这些西湖诗社的舍友,无论是青衣秀才还是江南采茶的闲客,都有一手工整的填词妙法。妙法所在之处,就是能够写出人生天地间鸿雁离巢的断念,佳期为约的深情。

这首词写这送别的场景,用“染”字写秋色满衣,用“老”字点明时间在于深秋,虽然是传统的工整,平实描写,但是难得的实在,稳妥,不会让人感到造作和厌烦。

李钰当年受赐紫袍红靴、小金带,朱玉玲珑,像是春风得意的读书郎,提笔下离情,自然是典雅,平和,不伤感,不雕琢,是闲散,是温醇的酒。它不会浓烈欲醉人,可也不会淡如过客的寒暄。所以,开头虽然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但是并没有破坏整体的意境和深情。

写离别之情,可深可浅,可浓可淡。但毕竟不是齐梁年间的脂粉诗人,这首词的词牌都是秀气精整的。古人挥毫泼墨长卷铺地,词篇的每一个字,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感情的圆融,通达,成就了艺术之美。李钰虽是写离情,但是对内在的感伤,是有很好的克制的。杭州城外水稻淡淡的清香溢满乌篷船,茶友、诗友聚在秋天的暮色下,看着鸿雁飞去,云烟点缀着天空,湛蓝的色调,便是点点的离愁。

“枫叶浓于染”,这是不徐不疾的抒情,写意。写江上客舟,穿着薄山的旧友离去,“寒浅”二字,是比较中庸的用法。但是着色不多余,不过度用力雕琢,句子就是这样直来直去。笔法之洗练,显示词人谙熟填词妙法技巧。

采撷西湖青山外的新茶,沏一杯浓浓的水,这便是少年情怀,书生意气。鲜衣怒马、青花骢、飞彩紫绸衫,这是只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情怀和亮丽之美。李钰在这篇词中给人的想象更接近后者。他的离情,不是贬谪,升迁,或者宦海浮沉之后的思虑,而是人生自然的聚散。因此,他才能这般自如。人生短暂的瞬间,无穷的思绪在夜晚皎洁的月光下淘洗,就像煎茶的修行道士,发出轻轻的长啸,笔墨氤氲着山野里沉静闲逸的气质。

李钰不是写情意绵绵的古体诗的秀才,他有温雅的性情,至少在这首词里面,你可以嗅到山桃、杏树、紫丁香的气味,看到他感慨“年来岁去,朝生暮落”。至于“点潮”,则是指浙江潮。长长的水路,漫延千里,而人生则是新岁旧颜,有些恨意和景致都是朝花夕拾般的让人留恋,却不能捧在手,否则就是俗物了。西湖诗社的老友们行囊里的碧绿色,是那翠色的茶,绿油油的田野,天涯路。

“怕听阳关曲,奈短笛唤起,天涯情远”,而阳关曲,自然就是古人离别相送唱吟的歌了。“怕听”,是心不能忍,不能轻易地承受这送别之情。阳关一曲,泪湿衣襟,这是古人的送行。但是这里写的是“双屐行春,扁舟啸晚”,有一份自若的神态,坦然的心情。毕竟它与宋代众多一生被山河破碎煎熬着的词人、不能放下心头沉痛的才子,是有许多不同的。情感有轻有重,它本身是不同艺术风格的一个诠释角度。

短笛,则是与“杨柳”这些物象一样,是寄托思绪的乐器。短笛是清丽悠扬的,婉转的调子让人倍感旅途清净,遥远。这就是“天涯情远”的意思。缓缓而行,每一步都踏在春日的山色中。或者是在水路,一叶扁舟轻轻卷起帆,顺着风儿慢慢赶路。

接下句“忆昔鸥湖莺苑。鹤帐梅花屋,霜月后、记把山扉牢掩。”这句话里面的湖畔、黄莺、梅花、仙鹤,皆是清新之景,远离尘嚣。朱红或者翠绿,月色下,遮掩住了半个山头,居住在这样的世界里,谈论诗词,人生百事,半生都是清净的。

清净,不焦躁,不疑虑,这是一个熟悉词的体制和格律的艺术家创制出来的境界。心到手到,这样的离情,是碧云半敛,不流泪,也不凄伤。穿一双草屐,带一身苍翠。远游归来的时候,这青草一定依旧葱茏。

来年春日,你会看到一叶扁舟穿过江南海堰钱塘江堤。那兴许是李钰携了同学少年归来,看苏堤春晓,青草如烟。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1
发表于 2014-3-30 12: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江湖客舟轻——蒋捷·《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中国古代的夜晚,似乎总会有一位客人,在静静地听雨。

宋代的雨,轻敲书窗,酒楼栏杆,红烛光影,枯瘦的黄花,这景象是百媚千红谢去,独自击筑演绎平生万事的疏狂。雨水落在阁楼,宅院,酒肆,小巷,蒋捷像客船上的酒客,一生都在漂泊中渡过,词中所写的人生不同阶段的场景,就是这颠沛流离的岁月中听雨的瞬间。

蒋捷是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他在宋亡之后不肯入仕,归隐山野,江湖,闹市,驾乘孤瘦的轻舟,他的生命重新回到残山剩水的怀抱。蒋捷在这宋朝的雨夜,隐居不仕,静听天边落雨。这雨声如木鼓,如铙钹,如破阵的一瞬间,将军剑锋出鞘,而听雨的人,想起那客舟上一盏老茶,已经灵魂出窍。他在这雨夜感到无限的困顿,宛如僧人,剑士,决裂那一瞬间的悲苦。

歌楼,红烛,客舟,僧庐,词中的每一个人生阶段,不同的场景,一时间都像是在梦中,少年的昨日红烛,壮年的羁旅生涯,各种心境在这里按照词牌的形式填写出来,宛如影片上的剪接手法,让人可以在灯光下看到这个宋代词人的孤单与寂寞。

宋人的孤单,往往是瘦衣醉颜,绿草前身,是有着淡雅,超逸的大视野。他们看到人生宛如客船行水,远离内心的故乡,距时间的源头是渐行渐远。于是他们或悲天悯人,或鉴于流水,思考人生,时间的意义,思考笙歌的永恒,醉酒的哲理,从人生的细微之处寻求解脱之道。

宋、元易代之际,隐居竹山的蒋捷,写出了这样传神的小词。他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构思、立意都是不事雕琢,颇为独特的。歌楼之上,是少年光景,而壮年羁旅,则是江阔云低,西风吹过来,身上的单衣有遮不住的寒意。青春的光景在时代的缝隙里,总是容易错过。一支曲子唱完,人已经在江湖之上的客舟船头,即使下了雨也是不必撑伞的。

词篇的开头,意象就交织在一起,好像是春风拂过,最美丽的时光重上心头。

蒋捷写少年,在这首词里是有着内在含蕴的。歌楼、客舟、僧庐,不同的场景将他的一生衔接起来,与其说是回忆中的景象,倒不如说是他已经在北方金军的征伐之声中,远离了悲与喜。他似乎回到时光旧年的源头,身带青青子佩,饮酒,击剑,醉舞歌楼,红衣的女子让人想到残花落尽,暗香依旧,那种时间的气息氤氲整个江湖人生的记忆。

夜雨十分,打开画卷,看看词人蒋捷的行旅,你会为这个宋代宁度宗咸淳十年的进士匆匆的身影所打动。顺着这雨声,你可以在宋朝的某个乡野茶馆找到他,甚至在某个渡口,与他闲聊这人生的荒凉,悲喜。

少年听雨,在宋代的雨夜,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夜阑人静时,谁在听雨呢。

一个宋代的少年,在歌楼醉舞,他的目光落在红色的火烛外面的栏杆,雨水啪啪的落在上面溅起水花。词人很轻盈地写它的诗意与驿动,那秋天的雨水是活泼快乐的,正迎合了少年的心。这样的时光,少年之心是没有经历世相和风雨扑打的,歌楼上,红烛下,处处都是美好的光景。少年的豪情壮志,洒脱与无畏,都是那样的生动,就像蒋捷写这首词的时候看到雨后的彩虹。毕竟山河破碎,一生的奔波,让人身心疲惫,昏昏欲睡,依稀那歌楼上的少年又唱起了破阵曲。

听雨,这是一个诗意的视角。因为读宋代词人的诗词,很多时候会以为自己不知不觉误入烟云深处,到处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听雨的客人要上路,遇到云游四海荒山的僧人,或者那个船家、僧人就是他本身的幻象。僧庐下听雨,就是这样的一种滋味。

次句写壮年辗转各地,画面感非常强。仿佛就是一副中国古代的水墨画。这水墨画从蒋捷的词境来理解,是淡雅而枯瘦的色彩,线条。船头站着的不再是少年,江面上的云压得很低很低,西风吹来丝丝凉意,雁阵徘徊在水面上,越过山头,似乎就是往昔的故乡。

钩栏斜角,抚松采菊,这是属于僧庐听雨的蒋捷。

这样的词句,其中的画境,是属于中国古典诗意的时空,是深刻的蕴藉之美,是值得细细默读的。

悲欢离合总无情,这一句词简单明了,但却是人生经历了风浪之后的心声。末段留给世人的是一幅笃定的画面,从少年歌楼到黄昏日暮,再回看身前之事,黄花翠竹,银瓶索酒,蒋捷的人生就是这“客舟、断雁、江阔、云低”组成的诗意,飘零之旅。他在词中的直白,抒情,回想,虽表面是写人生际遇,但实际上却能让人体会到词句背后,宋朝的兴衰,历史的变迁。个人的悲苦与人生的轨迹与这个朝代的雨声结合在一起,萧瑟之处,就不难理解其中“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叹了。

这样的词境,让人有很大的联想的空间。词中的蒋捷行走在中国古代的山水图上,仿佛把自己置身于江湖之外,客舟听雨,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中典型的一种写意,只是这情和意都是在宋代的黄昏展开的,它有着更渺远的背景,更像是人生的寓意之说。整首词并不局限在一个人的哀愁与对往事的感伤的情绪,它有了对人生的洞察与深切的感悟,有对身后的宋朝的抱憾,也有对一生颠沛的无限怅惘。

蒋捷在宋亡之后不肯再入仕途,后人谈到他,连生卒年岁都不甚详细,只道是他在僧庐下听雨,晴耕雨读,不问落花流水,春去春来。他似乎就是那僧人,走了很远的路,找到了一个草庐,决定在那里等雨停之后再上路,于是借着篝火展卷阅读,以度过这茫茫漫长的雨夜。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2
发表于 2014-4-4 07: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欣赏美词美文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3
发表于 2014-4-10 10: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与一个词人默然相对——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读周邦彦的词,似乎总是要在梧桐树下,字句或者疏朗,或者清幽,不需要煞费苦心的猜度。语言总是精美的,典雅的,似玲珑剔透的珠玉拼成的碧玉盘,镶嵌在庭院的上空,晕染着华美的光影。无论是他的闺情、羁旅,还是咏物之作,都是一往情深。

周邦彦少年落魄,直至徽宗时仕途才畅达,词里面的宫廷气,脂粉味,以及年少的意气,多少都是有一些的。在艺术手法上周邦彦是北宋词人的楷模,词的铺叙、音调、韵律,到了他这里都成为一种心灵的艺术。有香艳的词句,亦有典雅浑厚的章法,懂得回环、曲折,能写得工整、缜密。他的写景、抒情、叙事、寄寓,都是融会贯通,毫无间隙的。

时年周邦彦任溧水县令,地域偏远,词境也就稍显静笃。但是这样的词篇依旧是缜密、流丽的。情思,景语,能够依随音律,韵节丝毫不差的写入篇章。即使是在这样初夏的时节,登临高处抒写宦海不得意的伤感,它也都被很好的控制在“哀而不伤”的心境之中。

当年是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的初夏,周邦彦感叹春光易逝,美好的光景一去不返,人生不可重来,看着莺雏长大,梅子成熟,雨季过后来到初夏,内心无限郁积的心事就开始惹人不安了。

“午阴嘉树清圆”,午后的树影,撩人心思。这就是世人所说的“抚写物态,曲尽其妙”。江南的初夏景色让周邦彦觉察到此生的不得意,树荫下的清凉,叹息“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其实就是在写身边的小城的地理形势,香炉熏衣,潮湿的雨气让这个时间无形的被拉长、延伸了,进入慢悠悠的节奏,姿态。这一句用词典润,如王国维所评论的“创意之才少,创词之才多”,在词的语言感觉层面上,有温文尔雅的气质。但是周邦彦不似柳永那样的才子,他更像是生活在北宋的一个艺术家,他笔下更多的是工整景致的词句。他不像柳永写烟花柳红,醉里春秋,周邦彦的词是富有蕴藉的。

生活在北宋衰落之前的朝代,周邦彦的词更多的还是温雅,平和之作。江南的小城,相对于北宋王朝的宫城钩心斗角,这里的乌鸢都能享受到寂静与安恬。没有丝竹管弦,也不需要事事精细打算。颇有白居易的“黄芦苦竹绕宅生”的雅致。凭栏遥望,看着江面船只往来,心里的苦楚是与古今历代被贬谪的士子,诗人一样的沉定。

周邦彦作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他的词自然是集合了婉约词风的柔美与格律拍的严整。而在化用前人诗句,典故,更是不着痕迹,都是落笔自然,无迹可寻。像“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这样的句子,以燕雀迁移比喻自身所遭遇、经受的世事沉浮,没有一个理想的栖身之处,这是周词的抑扬自如的艺术魅力。写行踪飘零,有如片叶行于江湖。燕子春天归来,秋天离去,寄予之情都是很明显的。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这里写的是樽前的寂寞,人前的洒脱。想忘却烦恼之事,心情就不免稍微低沉了一点。他并不具备豪迈的气度,但也不妨碍这词情的婉转,是往深处去的。“容我醉时眠”,句子就有了委曲的意味。容,就是且让,且随心而去的意思,有但醉无妨的潇洒情怀。尽管他不是陶潜那样能够归隐田园饮酒,看菊花满山的雅客,也自有自己的一番兴致,好比是往事如孤鸿穿空而过,只容他醉里带笑,细细地诉说平生。因此,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倒也真是没有半点夸张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周邦彦的确是北宋词人中通晓音律艺术手法高超的大师,也是一个有着无尽登临意,常怀千岁忧的宋代士子。他总能带来绮丽、锦绣、整饬的词章。

仔细品读,每一个词章,都是周邦彦半生的寂寞,半生的委婉曲折。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4
发表于 2014-4-10 10: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着红袖妆的古人——钟过·《步蟾宫》
  东风又送酴釄信,早吹得、愁成潘鬓。

花开犹似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

水边珠翠香成阵,也消得、燕窥莺认。

归来沈醉月朦胧,觉花气、满襟犹润。

古人春游,青玉在腰,香囊在衣,绿意在心,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东风吹着衣袍,词人在田野里踏青,一身的花香。

词人钟过的春游亦是如此机趣横生。他想到了一种叫做酴醾的酒,也许它的味道就像这汉字本身的结构一样值得品味。“东风又送酴釄信”, 酴釄,则是一种酒的名字。东风,在这里就是指春天的暖风,而对于“醾”,它本是花朵的名字,花与酒,春与愁,词篇浓浓的兴致和心情,打开宋人词卷,便是满面春风。这种快意是在宋代写春游、夜雨、野花的词卷场景中常见的。

东风吹衣,愁成潘鬓,这个句子兼有夸张,暗引典故。潘岳《秋思赋》云:“斑鬓发以承弁兮”,“潘鬓”这个词语就用作说明两鬓斑白,愁苦不堪的心灵。古代的潘岳因善写思慕之词,哀婉动人,所以后人常拿他的词来做典故与比拟的对象,用来表现凄伤、冷落、自怜的心理。东风吹着衣角,酴醾花开,浓香不解风情,只因年华易老,转眼间便是两鬓苍苍。这种苍老,是突然在转身之间,看到此生憾事,或者韶华光阴,豁然明白了匆忙一生的意义。历代词人皆如此感慨,不过是因为回首一瞬间的失落。这种失落感是一代代词人内心的彷徨,将信将疑,是对故岁的惆怅。除此之外,大约就是忧国怀乡的爱国词人了,蓦然间金戈铁马声声消散,环顾四野,只有野草萋萋。

酴醾花开,花开似乎仍旧和十年前一样,有一种似曾相似,也许还有一段耳鬓厮磨的约定。花期到了,朵朵盛开的花宛似旧人的容颜,旧时不老的风景。但是“人不似、十年前俊”,这种类似倒装的用词,使得怅然之情更加突兀、生动。古人说浮云流水十年间,物是人非,就与此刻词人的心意相同。十年之花,不似十年之约,它再度盛开,年复一年,却亦非是昨日之花,而人亦非是昨日少年。

十年前后,花开花谢,人间的冷暖故事又过了一轮。“水边珠翠香成阵”,仿佛可以看到十年前酴醾花开的时节,“燕窥莺认”,燕雀,黄莺在水畔飞来飞去,词人阅遍这春之美景,是神气的。“归来沈醉月朦胧”,这是说词人游春返回,乘着月色,无法分辨词人的表情,这样的景象,在每一个宋代的春日月色如水的夜晚都能遇见。他像前朝的众多才子一样,从十年前的月色里抬起头,朦胧的景物,还有酴醾花的残香。也许这花香是日复一日的沉淀,像尘埃堆积,躲藏在晚归词人的衣袖里,这气息是千年不变的。

如果说宋词是一条河流,那么这个词篇则是流过山谷,到了田野,视野是开阔的,情感是自如的、平静的。它抒写的是简单的情感,在阅读过宋词不同的人生,品尝不同的酴醾酒之后,这样的词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这是细水长流,是舒缓的,像是禅师刚刚安坐下来,打开窗户看到深山掩映的竹林,那是智慧,是无我,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春游的词人也是一样,从内心出发,走到了更远的地方,在那里可以聆听酴醾花开的声音,。

衣袖轻轻拂过,是酴醾花的暗香。“觉花气、满襟犹润”。香满衣袖,数十年的岁月一挥而过,燕雀与莺鸟掠过水畔。那衣袖在月色下,也许是荷叶青,或者像是缕缕的云带,愁情烦事会随着春堤美景的出现而消散。

跟随古人去春游吧,穿着一袭单衣,在这春草烂漫的时节,策马驰骋,像十年之前酴醾花开的季节一样,忘掉忧愁。东风吹来,天地间的时间倏然而过,游客们走过水畔,衣袖间的幽香也是清新的。而那月色,则是中国古典的月色,像是园林里窗格固定下来的,是精致,是工笔画刻绘出来的月亮。

这首词在整体的情感上,写得平静自然,仿佛词人真的是一个有心山水,春游畅玩的人。这样的闲情,在宋词中也是一种别致。他在这个春游的路上,甘心的做一个闲人,获得这瞬间的安宁。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4-24 11:26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